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所学物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因此,针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物理知识,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运用自制教具,通过制作物理教具,让学生对物理原理有更为详细的了解与认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促使师生共同构建高效、和谐的物理课堂。
  一、巧用教具,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知识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巧用物理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声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边长是15cm的正方体盒子,然后在盒子里放入一些泡沫球,再把这个盒子放在音箱上,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当前最流行的音乐《追梦赤子心》,让学生去讲述一下自己看到的物理现象,继而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接下来教师再引入物理教材内容,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的时候,利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棉线、铁块、气球、大型饮料品制作沉浮实验演示器,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猜想在试验中小铁块是否可以浮上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物理学习中。
  二、小组合作,激发其探究意识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多,学生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根本无法全部掌握所学物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来自制物理教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因为在某种情况下绝缘体與导体能够相互转化,那么玻璃在炽热状态就可以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可以用何种方法来验证?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制作物理教具来验证这个结论,这样能够增强物理实验操作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出用玻璃串联于电路中,用酒精灯来加热,然后再串联一个小灯泡,通过灯泡的明暗程度就可以验证玻璃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了新的物理知识,使其记忆更加深刻。
  三、自制教具,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比如创新性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等,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操作物理实验、学生在旁边观看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学生一起参与到物理教具的制作中去,比如,在学习“短路的危害”的时候,在教材中明确指出短路时的电流非常危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短路电流的危害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很多教师会用保险丝来开展这项实验,但是保险丝的熔断时间较短,学生根本无法细致观察到,经过笔者和学生的共同讨论,选择香烟盒子中的锡箔纸,裁剪为0.5 cm的纸条,然后固定在升压变压器中,接通电源之后,锡箔纸就出现冒烟、燃烧的现象,如果锡箔纸较宽,那么燃烧电压就会更高,这样自制实验教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详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与现象。
  四、生活资源,挖掘物理的本质
  初中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还原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合理运用生活资源,以此来挖掘物理知识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也有着很大的用处,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悟生活、认识大自然。比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步骤缺乏严密性,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长棍子去推动桌面上不同质量的、静止的玻璃球与钢球,并且去撞击木块,从而得出了“速度相同的时候,动能大小和质量是有关系的”结论,以此来展现出科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实验教具,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桂英.自制低成本教具,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物理实验,2014,34(4):11-14,18.
  [2]陈文.初中电学演示实验教具改进和自制教学实践初探[J].现代交际,2017(7):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