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文化视角下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翻译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跨文化意识是翻译能力的基础,翻译能力是跨文化意识的应用和体现。本文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独立学院学生大学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獨立学院;英语翻译;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97-02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于1959年所出版的《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他的一系列理论使人们从研究单一文化转向文化对比。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高校(如:明尼苏达大学等)开始开设相关课程。20世纪70年代又有一批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书籍被陆续发表,如:David Hoops 主编的一套选读丛书以及John Condon与Fathi Yousef合著的《跨文化交际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现更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如Larry Samovar和Richard Porter合著的《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Samovar & Porter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交际问题出发,论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Samovar & Porter 2004:302-303)。在此时期,跨文化交际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跨文化交际学也成为热门课题。
  国内的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相对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关注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上,首次发表了探讨语言与文化之关系的论文:《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使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成为重要课题。进入90年代,语言文化发展得很迅速。胡文仲首次将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外语教学等在文化与交际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论文集《文化与交际》中;贾玉新先生出版的《跨文化交际学》,从语用的角度深入讨论跨文化交际,首次将跨文化交际学视为国内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
  内容上,国内学者对跨文化翻译及跨文化语用学方面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非实证研究。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学生翻译中存在问题的较少,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翻译的研究几乎没有。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一些毕业生虽然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但翻译功底仍然薄弱。从学生平时作业和各种测试了解到,大量学生存在跨文化语言意识薄弱,翻译技能匮乏等问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翻译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汉语语言功底不够扎实
  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入校总分较低,英语单科成绩也低。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词汇量掌握较少,阅读面窄。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惰性和畏难情绪,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汉语是母语,但一部分同学在翻译中也暴露出母语掌握情况的不足。如: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汉字书写错误,翻译出来的句子表达不够清晰,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问题。
  (二)翻译技能缺乏(词汇不准确,词性转换不当,句式文体不当,语篇衔接不够,缺乏逻辑性)
  课堂上,老师们往往侧重于对与课文相关的语言点及知识点的讲解,涉及翻译的通常只是课文中重难点的句子。课后练习部分虽然有翻译,但大都是考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汇和语法的句子翻译题。段落翻译、含有翻译技巧的翻译题及与四、六级考试一致的翻译题极少,再加上课时有限,老师们大都没有给学生系统介绍翻译理论和常见的翻译技巧,词汇掌握不足,语法掌握不牢,都导致了学生的翻译技能匮乏情况。出现了如词汇翻译不准确;词性转换不恰当;主、被动句式,文体问题把握不当;语篇衔接不够;缺乏逻辑性等问题。
  (三)跨文化意识薄弱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历史、教育、宗教文化特点及风俗习惯,人们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能充分考虑目标语国家特有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出现文化障碍,出现翻译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文化交流。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平时缺乏英语阅读的习惯,知识面狭窄,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较少,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不能准确把握语言中涉及的文化内涵,跨文化意识比较薄弱。
  二、跨文化视角下独立学院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重视翻译教学,加强翻译意识
  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翻译能力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但由于课程设置、课时及教材的限制,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们对翻译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学生翻译意识也比较薄弱。课时有限,老师们通常只能利用文章重点句子段落的讲解和课后习题的处理强调翻译要求,课堂上句子范例练习较多,段落篇章练习几乎没有。如常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第三版)》都设计有配套的精读和听说教材,配套的翻译教材却没有。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非英语专业学生不需要跟专业学生一样系统学习并进行大量翻译实践。
  (二)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翻译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都围绕“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笔”展开,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练结合,课堂练习机会不多。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方面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交互学习。教学方式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一起交流探讨而不仅限于以往独立思考的形式。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老师们也可以建立网络资源库,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学生在课后也能自主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板块进行翻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三)强化翻译实践,加强翻译技能训练
  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有大的提高。课堂上,教师们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并详细介绍常见的如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技巧,通过从网络或其他资源选择一些真实的翻译材料供学生练习,以强化学生对这些翻译技巧的掌握。同时,也可以努力创造一系列丰富的课外翻译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进行翻译实践的机会。如:联系介绍周边涉及翻译实践的活动(在周边景点做英文导游,给周边公司做英文接待等),学校也可以邀请翻译专家及一些翻译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校讲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翻译技巧。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翻译考试和校内外翻译比赛,在备考的过程中,强化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四)提高学生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意识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使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灵活准确切换,可以促进语言交流顺畅。广大教师课堂上除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外,还应该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跨文化的渗透。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信息,如课堂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风土人情、历史事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一些经典英文作品、英文报纸杂志等,让学生在感受原汁原味异国文化的同时,拓展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配音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能对西方文化做出“移情”思考。
  三、结论
  跨文化交際意识是翻译能力的基础,翻译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应用和体现。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视角下,强化学生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意识、优化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翻译技巧训练,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杨元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4):107-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