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教学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教学需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教学;创新;方式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改革思想。
   因此,笔者认为数学课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思考与创新,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和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显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一节对学生来说失去了兴趣的课堂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前笔者都会针对不同的课堂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讲《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节课的时候,笔者课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了篮球、魔方、包装盒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去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出来,笔者又继续问他们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学生们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一课的学习。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数学的教学手段不能单一,单一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感觉到没有新鲜感,所以笔者在课堂上经常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笔者用投影展示课堂要讲的知识和习题,这样节约了在黑板上抄题的时间,笔者用PPT、几何画板展示图形的变化,这样能更形象地把知识展示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讲精练的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数学课的课堂上老师不能一味的“表演”,应给学生良好的思维空间。所以,数学课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精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一直以来,一些老师在数学课上都采用“题海战术”,表面上有效,但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大量的数学习题会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一旦对数学产生反感,得不偿失。对此,笔者主张精练,即老师课前应先选题,对于不必要的习题可以不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当的习题可以不讲,与书本无关的偏、难、怪题坚决不练,达不到训练效果的垃圾题型坚决不出。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每个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为此,笔者每节课课前备课的时候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去简单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体会与感受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每次课堂上都关注学生的状况,并且笔者时常鼓励学生上课时有听不明白的问题要积极举手,提出疑问。另外,笔者在讲完课时有时会让学生写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本节课最能听懂的地方与最不明白的地方,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笔者每次总是找到学生细心地解答。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都是严肃与严厉的,所以不敢亲近老师,甚至连题也不敢问。为了防止忽略这种情况出现,笔者会在课下主动与学生们聊天,防止学生疏远教师。而上课的时候,笔者尽量放下教师的架子,面带微笑去讲课,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当然,对于那种调皮学生与课堂无关的活跃,我也会批评,掌握好活跃的尺度。由于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他们学习上也会有差别的。为此,笔者会根据每个学生基础不同,给他们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就有了成就感。
   恩格斯认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探索浅析[J].新课程,2017(11).
   [2]李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13(01).
   [3]孟庆甲.数学课堂交往性学习的思考与践行[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7).
  (作者单位:太原市育英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5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