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福建中考开始考查古诗词的初步赏析,所谓的“初步赏析”深浅如何把控?本文在《行路难》这一公开课后做出深入的总结与反思。依据课标要求与福建省考的形势明确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以及相对可操作的教学流程,尝试为初中古诗词教学指出方向。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初步赏析;李白
  一、 备课的苦恼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多数人认为是个“软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据此看来诵读和理解诗意即可。
  但福建中考却要开始考查古诗词的初步赏析,所谓的“初步赏析”深浅如何把控?因见识有限未能见到比较有参照性的符合当前考试形势的一线教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范例。所以接到以古诗词教学为内容的全市毕业班语文教学研讨会开设公开课的要求,心里很忐忑,确定篇目犹豫不决。想选律诗或绝句,学生接触多,有一定的范式可依,可操作性较强。然而,正是因为熟悉且训练相对较多,更应该做另外的选择,为这些初三的学生做些拓展和提升,于是确定了《行路难》。
  二、 上课的思路
  (一) 简化教学目标
  之前初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零碎且凌乱。一首诗被“肢解”后毫无美感,从而让学生越发地产生距离感,因此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结合课标与考试的要求,并再次阅读参照了许多大师的专著,之后又认真解读全国各地部分中考中关于古诗词赏析的试题,经过反复的斟酌,最终理出头绪。
  这堂课我希望能够教会学生朗读这首诗,读懂诗意,并学会去欣赏。当前中考的形势告诉我们不能局限于初中高中的分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引领他们主动迈进诗歌欣赏的门槛。
  查阅了有关李白的资料,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个阶段的诗歌创作后,教学目的已经明确:1. 借助朗读,明白诗句内容;2. 品味含义,体味诗人表达的内在情感;3. 揣摩手法,研讨诗句的表达效果;4.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
  (二) 预设层递式课堂结构
  目标明确后课堂的框架也便呈现。首先以“读”为基点,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抑扬,读出意境。其次以“主问题”为抓手,由点切入全面铺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再次,以“用典”的写法为提升,让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写法及其传情达意的作用。希望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课堂结构能层次清晰,逐步推进。
  三、 课后的反思
  无论怎样的教学都是要从教师自己的阅读原生体验出发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创造创新,才能鲜活灵动,也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驗。《行路难(其一)》是一首古体诗,短小精悍就诗论诗肯定无趣无味,所以需要丰富教学内容。
  (一) 拓展课堂的广度和厚度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段话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于是我再查阅资料了解到李白写此篇《行路难》时被“赐金放还”,“被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我希望借此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
  仅此还不够,此前两年即742年李白已42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激情洋溢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把这前后时期的背景进行比较,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744年离京后李白开始漫游,他与杜甫的结识与交往适当延伸学生应当是很有兴趣的。
  但背景材料的课堂呈现方式怎样出彩而不流俗于程式化,我很是苦恼。反复地吟诵此诗,仔细琢磨诗人从失望到希望,在茫然与追求间急遽变化交替的情感。终于找到切入点,即在指导朗读时,学生无法读出抑扬顿挫的变化,此时抓住时机投影出《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读出李白的自负、踌躇满志,并介绍他写此诗时的背景,再顺势引出《行路难》写作的背景,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学生的情感酝酿也便水到渠成,再读便有韵味得多。
  读后再点出《乐府解题》对题目的阐述:“《行路难》,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强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失意茫然的心情和表达追寻理想的希望的对比,学生自主生成的情感体验远胜于老师强塞给他的答案,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立体可感。这样拓宽文本更有助于解读文本和教学活动的推进的。
  (二) 挖掘教材的深度
  余映潮老师曾谈到“课堂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魅力”,提出“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受此启发我提出“从刚才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并要求“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想法逐渐清晰,有同学说读出一个“苦闷茫然”的李白,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看出来,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极言宴席的盛大奢华诗人却食不下咽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此时我提醒到除了前后的反差极大之外,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是否有哪些词具体体现出他的心情?学生马上反映到“停、投、拔、顾”并说出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我再追问“这里为什么要写到‘拔剑’呢?为什么不是拍桌子或捶胸顿足?”似乎僵住了。于是我又问“剑用来做什么的”,学生回答“杀敌”,我引导“无论是杀敌还是防身,他放下酒杯拔出佩剑此刻内心至少是想要有所为的,但四周看了看却越发的茫然,细读之后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挣扎与困顿的抑郁苦闷和迷茫”。
  接着,学生还说到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读出一个豪迈乐观的李白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济”字深入探究。“济”在诗中的意思是“渡过”,另外联系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可以解释为“救济、接济”即帮助别人,李白一生渴望“安社稷”“济苍生”,他在用字的时候应该是暗含这样的愿望的。
  再看“云帆”即指“高高的船帆”,能写出如此壮阔之景,写景之人一定也是胸襟开阔的,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信心满怀、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李白……围绕“主问题”我和学生展开了持续长久的阅读探究,在“主问题”的预设下,生成师生的思想碰撞,深化诗歌解读,形成相对流畅扎实的效率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
  (三) 审视自身的不足
  这堂课的不足是在“写法探究”环节,预设是着重分析诗中“用典”这一写法,并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但在“主问题”品析诗句环节学生已经说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并做了分析,之后强调写法时就不必纠结于什么是“用典”以及用什么典故,拓展过多使得实施教学活动中目标不集中,虽然当时已经意识到,但仍把控不当。另外,品读诗句体会诗人情感时,虽然解读清晰并通过PPT投影出来,但没有让学生通过读来强化梳理并提醒整理笔记,就有可能导致理解上的无序。
  这堂课能得到专家及同行的指导与肯定,对于我是极大的鼓励。这次公开教学也更明确了自己在新中考形势下的古诗词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王雨柠.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陈月英,中学一级教师,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锦塔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