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能手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携带方便、应用灵活,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方便学生自由学习,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智能手机的优势,探讨具体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智能手机;小学语文;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5-0100-02
  1 前言
  无论是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还是后来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必须固定在教室内,不能随便移动,因而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连接,相当于一部微型电脑,不但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且携带方便,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学习更加灵活自由。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良好。
  2 课前搜索背景资料,帮助理解
  教材中的课文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认识,如果学生缺乏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就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利用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特点,课前让学生搜索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对文章的探究热情,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之前,指导学生利用百度进行网上搜索,只要写上“老舍与草原”,就能通过链接快速切换到所搜索的主题。学生了解到这篇课文是1947年9月12日,老舍先生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先生出国任教五年,1930年7月回国后,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篇课文就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歌颂了民族团结。让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并以此为切入点,教学时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就比较容易了。
  同样,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由于时代距离现在已较久远,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直接去阅读,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某些内容,也很难走进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果让学生课前搜索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弃医从文”的原因,理解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劳苦大众疾苦的深深的同情和为他们解放奋斗不息的“战士”精神,从而开启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大门,为以后的解读打下基础。
  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如在学习李白的诗词时,让学生通过网上浏览,了解盛唐时期诗歌发展的情况。由于社会安定,国强民富,诗歌高度繁荣,除李白外,还出现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流基本上是乐观与自信,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这样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特色,为以后学习这段时期的古诗词打下基础。
  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有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杜甫的诗歌多是反映民间疾苦呢?通过网上查询,学生了解到:由于杜甫既目睹了唐朝的繁荣,也经历了社会的动乱,因此,他的诗篇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唐王朝逐渐衰落的社会面貌。这就解开了学生的谜团,扫除了学生认识上的疑惑,使学生将其与李白等盛唐时代的诗歌区别开来,为以后的學习铺平道路。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当时的战乱情况,然后学习诗歌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3 课后下载教学课件,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仅靠课堂教学不能彻底解决,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开阔视野,慢慢消化。因此,学习完课文后,指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下载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课件,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后,由于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庐山,尽管教师在课堂上用华丽词句来描述,但学生的脑海里仍不能形成具象,因而无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此,指导学生课后利用智能手机,从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下载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既看到庐山那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象,又对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4 利用智能手机,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材料少,作业负担重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阅读效率不高。而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教学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大量阅读,丰富积累。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纸质材料,因而阅读兴趣不大。而智能手机中的网络信息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很多配有声音、图片和视频,因而更加直观形象,更具趣味性。如春天,冰消雪融、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鸟鸣叫,这种形象生动而又动静结合的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弥补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
  丰富阅读材料  阅读需要材料,由于学校的图书馆不能随时开放,学生购买又会增加经济负担,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不能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阅读量。而利用智能手机,可通过下载安装阅读方面的软件,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达到扩大阅读量,完成阅读任务的目标。
  “碎片化”阅读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学习紧张,一般难有专门的阅读时间。而智能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和便携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利用课间、饭前饭后、坐车、等人等“碎片”时间自主阅读,从而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师生互动,加强指导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阅读技巧上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指导。在这方面,过去的方式不够及时,而利用智能手机,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方式顺利实现。如阅读材料的选择,指导学生阅读课标中规定的小学生必读书籍,包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著名小说,《稻草人》《安徒生童话》等著名童话,《昆虫记》等科普类图书。在阅读方法上,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与教师或者同学交流与讨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用语音聊天或者视频聊天的形式进行咨询和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实现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5 指导网络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积累材料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积累大量的材料,才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在这方面,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生活阅历浅,视野不开阔,因而材料积累不够,致使写作文时普遍存在“没啥可写”的现象。而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丰富,犹如一部百科全书,既有历史资料,又有时事新闻;既有自然美景,又有异国风光。其他资料,如农林园艺、工业技术、动物世界、寻医问药、烹饪技巧等,应有尽有。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高效的搜索引擎功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全方位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丰富生活阅历,实现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拍摄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密切联系生活  如教学说明文《我们的学校》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把学校的整体概貌、特色景点等拍摄成视频,并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由于观察有趣而有序,因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写作方法,从而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既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无形中又培养了观察能力。
  下载优秀作文软件,掌握写作技巧  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写作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需要精心构思、认真设计,通过运用一定的技巧,使作文具有艺术感染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视写作技巧,但因多是口头讲授,学生兴趣不高,理解不深,效果不大。而利用智能手机,可以下载各种优秀作文软件,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全方位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在软件搜索引擎里输入“小学生优秀作文”字样,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软件,然后按自己的喜好下载即可。
  如说明文《我们的学校》,网站里类似的优秀作文就有十几篇,而且每篇后都附有专家的点评。既有“按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又有“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方法,还有“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写作方法。再结合专家具体事例的点评,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既密切了与生活的联系,又能达到“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写作方法”的目的。
  微博写作,资源共享  过去的纸质日记写作过于呆板,学生兴趣不大,更不利于互动交流。而智能手机下的日记写作,只要下载相关软件,注册后就可以通过轻触手机屏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发表于微信、QQ空间、微博等众多网络平台;与其他学生成为“好友”,便能浏览他们的习作以及教师的点评,从而做到资源共享,使写作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6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手機功能强大、携带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时间不同步和空间相分离的问题,有利于丰富学习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学互动。只要合理运用,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巍,徐鑫.浅谈移动学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04-105.
  [2]丁新慧,冯军焕. Mobile Education: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2):21-25.
  [3]刘富义.新时期再谈移动学习的优势与局限[J].大学教育,2013(4):28-29.
  [4]华文琴.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初中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7):63.
  [5]于朝晖.信息化社会下对两种写作教学方式的再审视[J].语文教学之友,2011(5):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