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图认史:建构历史学习的立体空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志伟

  沈志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高级教师。曾在苏州市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和江苏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分别获一、二等奖,在苏州市初中历史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连续三次参加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并获大市三等奖。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与众多强调时空观念的学科和领域都有联系,比如地理、哲学、艺术、物理等。
  就与地理学科的关系而言,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其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中,才能对其有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而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意识,进行读图认史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图文交换的能力。在此,以九年级“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读图认史。
  一、立足教材地图,突破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把握。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科书,并结合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等各种实际情况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比较随意,或简单阐述教科书内容,或照本宣科,或忽略教科书的内容甚至视而不见。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未能在实践中把尊重教材和灵活使用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重视教材插图使用价值的情況。教师对于插图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加阐述利用,致使图片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流失,使原本教师比较容易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复杂难懂。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对于教与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图片资源自然是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或是反映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地点等要素的地图,或是再现历史场景的文物照片、现场图片等,或是深刻发掘事件实质的漫画等。这些插图经过时间的沉淀,在考证后被使用,在使用中继续被考证,往往更具典型性、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教材中的图片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多是对每一课文字知识点的补充与佐证,与文字材料相得益彰,有利于更好地呈现历史真相,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便于学生立体式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因此,合理、充分地运用教材中的各种插图,可以提升教材的使用率,使学生通过关注教材中的图文资源去理解历史,提升对图画的识别与运用能力,并更好地把握重要知识点;也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理顺教材内容的脉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重点知识的讲解变得更加流畅、直观,使历史知识更成体系。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中,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大战爆发前所经历的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过程,需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国家的地理位置等多角度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探索一战的原因。如果教师单纯讲述列强之间为争霸世界引发的重重矛盾,很可能既浪费很多口舌,又把学生绕得“云里雾里”。为此,就可以借助相应的地图,把这些史事放在一定的空间里进行阐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参战国家以及各国之间关系的了解。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中“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的插图,引导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战争导火线等事件产生更直观、感性的了解,并逐渐加深认识。通过配图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法德矛盾之所以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矛盾,是因为双方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联结欧洲和亚洲、非洲的交通要道以及俄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等。在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奥匈帝国、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等国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有助于学生理解一战的导火线。
  二、精选课件地图,丰富教学内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教材上关于战争进程的内容并不多,仅用了少量的文字介绍战争涉及的战场范围、用到的各种新式武器以及参战国的变化等,以此来概括说明战争规模的空前。然而仅靠简短的一段正文、一份阅读自由卡和一张图片很难帮助学生了解具体的战况,不足以让学生对战争的规模、战争的危害产生深刻的认识并由此而获得感悟或启示。因此,教师在课件中增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欧洲战场上西线(德与英法)、东线(俄与德奥)和南线(奥匈与塞尔维亚)的情况,在地图上列举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等重要战役,并配以所使用的新式武器和伤亡情况,使学生对这些战役所涉及的国家、呈现的特点、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具体直观的了解,获得了更清晰、深刻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战争和科技进行更理性的思考,从而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于一战的影响,教材中只以具体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来强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而没有提及战争带来的新局面——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时,教师呈现了“一战前的欧洲”和“一战后的欧洲”两张地图,让学生“找不同”,并思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发生这些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探究战争对欧洲乃至世界局势变化产生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针对教材中介绍较少但于学生理解历史而言又很重要的内容,教师通过恰当补充地图、借助动画演示、引导比较与讲解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一战进程和战争的影响,拓展了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立体,与教材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了互补和融合。因此,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扣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甚至重新设计,通过创造性的再加工,使教学的内容和流程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此外,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优势十分明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动态资源,如视频、动画演示等,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并具有立体感。当然,运用这些资源要恰到好处,绝不可为了投学生所好、造课堂声势而滥用。须知如果教學中只是频繁地点击幻灯片、欣赏图片和观看影片,也会失去教学的规范性,甚至背离教学目标。
  三、巧用历史图册,化解教学难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是历史地图册,有的教师甚至完全不用这份资源。实际上,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国地图出版社参与编制的初中历史地图册,非常准确、科学地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配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读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一战背景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册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和“20世纪初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的比较”图表,并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思考环节: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所占殖民地的位次如何”;二是结合图表分析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是总结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以及这种状况与一战的爆发有何联系。典型的图表、鲜明的色彩对比让学生更容易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领土几乎被瓜分完毕,其中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占了绝对优势;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德等国家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经济,并后来居上赶超了英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出现的不平衡、英德矛盾的尖锐化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一来,原本比较复杂难懂的一战背景知识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历史地图册具有画面清晰、色彩鲜明、面广量大、图文并茂等特点,作为辅助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并巧用活用,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要选用最适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最符合教学思路需要、最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地图。二是互补性原则。即要把历史地图册上的地图与教材和课件上的地图进行比较选用,做到不重复使用,或者整合起来使用,使教学更精准高效。三是最佳性原则。色彩鲜艳的地图比文字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用得过多也会使学生产生疲劳,造成吸引力下降。因此要分主次,要把最有价值的地图用好。四是图文结合原则。引导学生读图时,不要忽略标题、说明文字或其他附带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有利于更准确、清楚地解读地图。
  总之,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与文字信息交相辉映,构成了图文互动的立体阅读空间。教师要把教科书、历史地理图册、教学课件中地图的功能充分发掘出来,把历史教学置于特定的学习空间里,借助地图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丰富知识,引导学生在生动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而全面地获取信息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7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