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樊瑶

  摘要:对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程序分析能力弱、程序编写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达到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工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99-02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编写能力始终是该专业的核心技能,是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看家本领”。这项看家本领决定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如何使学生练就好的“看家本领”,是培养本科技术型人才的关键[1]。
  一、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计算机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程序设计语言在短短的几十年经歷了较大变化[2]。对于新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上机实践”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严重脱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讲授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再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这种方式虽然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但学生只是“填鸭式”地接受,不明白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掌握运用不能得心应手。上机实践因为受时间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教材上的部分基础练习,不能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实践上机,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
  2.对学生上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到个性化指导。教师在上机实践教学环节不能面面俱到,往往是一名教师对应几十名学生,每位学生上机实践所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一位教师想实现对每位学生的辅导基本无法做到,只能在讲解一些大家都会犯的通病,个性化问题不能做到单独讲解。
  3.团队实验效果不佳。每门程序设计类课程都会开设实践课,但这部分课时或安排个人实验,或安排团队实验。个人实验便于教师检查,有较好的督促、监控手段。对于团队实验,虽然其创新性和综合性较强,但课堂实践时间有限,学生基本上不可能完成;课后去做,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大部分任务由少数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实践。
  4.学生基础良莠不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基础差的学生,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不爱学习,进入恶性循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工科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生能力要求
  近几年涌现的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主要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被称为新工科专业[3]。“新工科”之所以“新”,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的理解,应该包括新素养、新结构、新方法三大部分,每部分都有具体详细的内容。这对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也提出新的核心专业能力。具体到程序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修改程序错误的能力、编写程序的能力、测试程序的能力等。除此之外,社会还要求毕业具备一定的通识能力,包括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新的挑战[4]。
  根据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类人才被划分得十分具体细致,按照工作性质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纵观这三类人才,社会对其的具体需求也有所不同。
  1.研究型人才,要求其从事计算机硬软件核心技术的开发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求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然而,真正能够达到这部分要求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弱。
  2.工程型人才,要求其从事计算机硬软件核心技术的工程性工作。这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并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3.应用型人才,要求其能够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工作原理,实际操作能力强。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期间实践较少,也很难达到要求。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立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方案是日常开展教学工作的“总指挥”,具有指导性意义。每个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制订合理、有效的,符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培养方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首要工作。
  具体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是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培养目标也体现在教学大纲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都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修改程序错误的能力、编写程序的能力、测试程序的能力等,因此,各课程培养目标应该做到统一。
  (二)建立立体化的程序设计课程群体系
  1.以社会需求来制订培养方案,从培养方案来研究各门课程的设置,设计出符合学生情况的课程科目。
  2.以每门程序课程的知识点串起主干课程,再以多科主干课程组成课程群,最后以不同的课程群构建立体化的课程群体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框架。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从问题分析、编程能力、代码维护、团队合作、文档书写等方面培养学生作为程序设计员的基本素养。
  2.开设软件开发实训课程,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教师,讲授企业所需的新技术,带领学生完成具体企业实例,让学生完成从程序员向工程师的转变。
  3.以各种考试和竞赛带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强化编程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充分抓住计算机等级考试、校级程序设计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等机会,并在大学四年级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并对新工科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储岳中,秦锋,刘宏申.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几点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2):22-25.
  [2]张蕾.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2):17-20.
  [3]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2016年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7,(1):88-94.
  [4]瞿振元.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2-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