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铭铭 房小红 赵亚琴

  摘要: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推动需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作为保障与支撑,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下,提出了关于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003-03
   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我国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支撑。然而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国务院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要求不相适应。保障与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基本功能的前提,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目标實现的基础。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经过评估,各高校都开始重视教学质量,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初见成效。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监督”轻“指导”
  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各高校大都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织,包括校、院(部)两级督导组织。督导通过随堂听课、专题调研、教学资料检查、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督导”包括监督、检查和指导两个方面的含义,“监督”与“指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对教学工作督导的过程中,督导员往往只重视授课老师的教学要件完备情况、学生出勤率等的监督、检查,而不注重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情况进行指导。
  (二)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把监控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环节,过分强调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相对弱化,尤其是校外实习环节基本上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盲区。此外,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办法;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许多适合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方式不再适用于实践教学。
  (三)注重对教师教学的监控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监控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需从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考虑。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时,只注重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监控,把监控的重点放在教师备课情况、课堂知识讲授情况、教学要件的齐全与规范上;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等关注很少,导致学生课堂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有机结合,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很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评价标准存在片面性。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忽视了师生课外的教学与学习活动。注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查,而忽视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评价以及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人格等因素在教学上的体现。注重对规范性和知识性等易于操作的指标的考查,而忽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不易操作的指标的考查。注重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注重环节评价不重视整体评价。其次,评价指标过于标准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师生创造性的发挥留下足够的空间。但是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往往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应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用统一的、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教师,忽视了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限制了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现有的评价指标过于统一,忽视了不同模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侧重点之间的不同,很难准确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最后,评价指标过度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一味追求量化,忽视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难以准确、有效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是单个要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又涉及教材、教学设施等,还与学校办学宗旨、定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整个体系的对象、内容、方法、过程、机构、标准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开放有机的整体,以便有效监控。
  (二)全员性原则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辅人员的共同努力。要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全员参与的局面,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
  (三)全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形成的,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对教师的督导不仅要关注教师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学生作业、考核方式、实验实习、论文指导等环节的情况,还应进一步强化对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之间的每个培养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注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考试作弊等问题,及时督促并指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帮助学生矫正各种不健康心理。此外还需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是保证人才培養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2]。首先,各部门职责分工要明确,高校一般实行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各级管理着应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范畴,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其次,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制度,出台的规章制度必须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要求具体,叙述简洁,便于操作,切忌抽象、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再次,在构建体系时要考虑广大师生的接受程度,确保监控体系主干清晰,评价指标层次简单、重点突出。最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引进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注意与时俱进,针对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更新修订相关管理制度,立足学校基础与现状,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为引导和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本文针对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念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各级领导的工作业绩及利益密切相关,对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和教师加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刻认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及重要性,不断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教育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明白对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是对学校、对教师、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而且也是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判断能力、体现学生教育诉求的重要方式。学生务必认真配合学校的教学评价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个人偏见,让教学管理部门采集到真实而有效的信息,教学管理部门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促使教师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二)建立畅通迅捷的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没有做到妥善处理,导致教学信息收集背离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初目标。第一,校、院督导组信息反馈。校级、院级督导组通过听课、检查、巡视和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和归纳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分析和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教风、学风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与建议,供教学管理部门参考。第二,领导干部信息反馈。学校各级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随机听课、巡视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将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向任课教师和有关单位反馈。第三,教学信息员反馈。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聘一名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督促本班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评教,参加学校、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座谈会、教学检查、专题调研、问卷调查等各项教学活动,及时反映同学们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质量管理等的意见和建议。第四,教学工作会议信息反馈。校、院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通报教学检查情况,表扬好的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除了以上几种反馈方式外,还可通过教学检查情况通报、口头、网络媒体等方式反馈教学信息。
  (三)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中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学活动主体和客体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机制。约束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科学化和高效化的一种管理机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泡沫等严重的问题,高校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教师的潜能,以推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首先,制定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优秀教案讲稿评选、优秀教学质量课程评定、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活动,设置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团队奖、重点教材奖、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奖、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引导教师增强教学自主权,激发教学热情和创造能力。其次,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对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在年度考核、工资调整、职务晋升、职务聘任和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制定便于操作、合理化的约束制度,有利于约束教职工的不良行为和现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需要借助于信息的反馈与交流,而教学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与运行的现状来看,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分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教学运行有序。首先,对学生实施严宽相济的管理与评价方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自评、专家的综合测评构成。在考核方式上多样化,将考试、出勤、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及实践操作等相结合,增加阶段测试次数,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在考核内容上,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参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行领导干部、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学生和教学顾问组专家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模式。全面评价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最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理论课、实践课、体育课等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且各项指标的权重应有所不同。
  四、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与实施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而教学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基础关键环节。合理设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运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涉及教学的各个因素和方方面面,高校全体师生应高度重视,自上而下推进实施。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课程及教学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永葆长效。
  参考文献:
  [1]王明东.基于转型发展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河南教育(高教),2014,(8):58-60.
  [2]李晓靖.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42-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