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本文将就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问题
  一、社会因素中的不良影响,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过程中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曾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全面否定,后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多持轻视态度,对传统文化持轻视态度的父母如何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呢?在今天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已经沦为“配角”,就更不用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了。
  “文化自觉”最先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她认为“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既要明白其自身文化的来处、形成过程、在过往和当下生活中的作用,更应看清在受其他文化影响的前提下未来的发展去向,也就是说对自身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這不是主张文化复旧,同时也不能使自身文化全面西化或他化,要使自身文化在适应环境改变时,能够有选择自主地位的能力。”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对待文化,既不能自大,更不能自卑。纵观当今的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他们的文化自觉还没有形成,极其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产生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这对认同并秉持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以传统的文化节日为例,在古代,对于一些如中秋节、元宵节等是十分重视的,节日里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中秋节,祭拜月神,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元宵节,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如今,还有几家人能够像古人一样拜月赏花,畅叙亲情,古代节日中的文化意义已经慢慢没有人去思考了。社会的大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在弘扬与传承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漠视,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及其人文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名言,早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
  诚然,传统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不尽如人意。
  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钱老这篇文章的撰写是在1997年,那时还是“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十年后,语文《新课标》将“人文性”写在里面,为积极响应《新课标》,全国各地掀起了重“文”浪潮。
  教材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助手,而教材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比比皆是。《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敢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的美好德行;《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作者背景介绍对学生进行点拨,可以通过文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写感悟使精神内化,即要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所以,教师的引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教师重视才会使学生重视,教师引导,学生才会朝着传承的方向前进。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冷淡,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过程中困难重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入,使得思想还未成熟的的高中生面对众多文化略显迷茫。
  应试教育占主导,也是学生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漠视的原因。应试教育下,教师关注考点,学生关注分数,学校追求升学率……在这样重视高考的大环境下,教育将学生的智育发展放在了首位,德育教育没有受到重视,我们所看到的的高中语文课堂,是学生在大量的进行着习题训练的课堂;是教师偏重于答题技巧分析的课堂;是学生为考试获取高分的课堂。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出了许多年,但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分数第一,其他都不重要”的思想已经被广泛认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自爱、和谐等思想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速战速决、即可见效的,所以,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与鲜明的成绩比较起来,只能是个抽象的存在了。
  语文课程本身就肩挑着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重任,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沃土,培养积极审美情趣的源泉,虽然在传播弘扬的过程中寻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会相应的进行调整,教育行为会相应的进行改变,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民族未来的的振兴而大力发展德育。
  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余冠英,韦凤娟.诗经与楚辞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4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