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陶艺与建筑室内空间的融合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结合实例,从造型、装饰、建筑风格、环境空间与文化品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陶艺与建筑室内空间的融合应用,使两者有一个更好的对话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陶艺;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室内空间是人们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人对建筑室内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到满足心理上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如今,室内空间风格和氛围的营造,需着眼于对环境整体、文化特征、材质和技术特性,以及建筑物的功能特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
  陶瓷作为一种物质材料,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在很早以前就当作一种建筑材料用于室内空间当中,同时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无穷无尽的表现力与观赏性。它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亲切、最富生命感的材质之一,蕴含了东方人的哲学智慧,除了满足建筑室内空间中的硬性实用需求外,更多的是作为软装元素的一部分加以结合应用,以此来营造审美氛围,契合人们追求高品质、艺术化和个性化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这一点也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近些年来陶艺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室内空间中,它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被更多的挖掘并得以体现,给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用它来美化生活环境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将陶艺与建筑室内空间相结合,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大到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商场酒店等公共空间或商业空间内的陶瓷壁画、陶瓷装置和陶瓷雕塑等,主要侧重于艺术欣赏;小到日常的家居空间内体现在不同功能的区域中,例如,日常使用的茶咖具、餐具、灯具、卫浴洁具以及地面砖、墙面砖等,以实用为主导,也可统一化、大批量工业生产,兼具一定的艺术性。所有这些陶艺元素亲切的、自然的、美好的呈现与点缀在这些建筑室内空间当中,在功能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使得人们赏心悦目。
  陶艺作品必须与其所处的特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相结合,首先,需具备价值即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两者兼备;其次,需具备本土性、现代性与社会性的特色,要能与建筑空间对话、与人对话,可阅读,可欣赏,更重要的是可陶冶情操,能给观赏者带来深层的精神体验、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另外,部分作品还具备宗教价值、教化意义或娱乐功能等。
  在这里,我以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当中的陶瓷壁画装置作品为例,因其接触到大量的人群,体现公共性原则,同时又具备陶瓷艺术本身所含有的材质性与审美性等特征,群众基础良好。例如,著名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先生在韩国济州岛肯辛顿大酒店创作的近300平米大型陶瓷壁画——《生命之绽放》和《天水之镜像》。《生命之绽放》作品由成千上万高低起伏律动的陶瓷花朵组成,白色的花蕾,金色的嫩芽,浅黄色的蘑菇,斑斓的鹅卵石等,将自然界生命自由萌生的璀璨过程和艺术的纯粹性倾情再现;《天水之镜像》作品由天空、云彩和鹅卵石组成,一派来自大自然的生动表现,并被笼罩上一层绚丽的红色,似真实又似梦幻,既是人间的景色,亦是心中的镜像,还是人们在心中演绎的自然天水之绝唱。
  这一系列陶艺壁画装置与济州岛的文化有關,这里的风景优美,旅游文化发达,来到这里能使人们亲近自然、体会自然,肯辛顿济州酒店又是一座超五星、临近海滩的美丽建筑,所以艺术家选择的主题与表现自然和生命有关。它坐落于酒店大堂,以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向观众逼近,站在壁画前,人们会被震撼、被感动,因为那份积蓄的能量,不经意间撩拨出生命的力量,仿佛就置身于大自然,给心灵带来慰籍,也带来某种希望和梦想。这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陶瓷材质在建筑室内空间中所能发挥的可能性,也让人们领略到了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所能呈现的不同表达形式。目前它已成为济州岛的一个重要景观。
  在此之前,朱乐耕先生在韩国首尔建成的“陶瓷艺术宫殿”——麦粒音乐厅,是世界上第一座以陶瓷材质装饰成的音乐厅,不仅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经测试也有很好的音响效果,在世界引起轰动。这些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为现代陶艺走向公共环境与建筑室内空间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而且表现了东方特色、记录了中韩友谊,可以说是是艺术与公共空间、陶艺与建筑室内空间融合的典范。
  通过实例不难发现,研究陶艺与建筑室内空间的融合应用,使两者有一个更好的对话与合作,并与居住者、参观者等第三方有一个更好的对话与合作,必须梳理当地历史条件、独特文化和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家或设计师的精心创作,去建构新的生活空间,提升文化氛围。这样有利于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强大,整体更富人文气息与和谐统一的建筑室内空间,对促进陶艺与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以及人类居住环境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张玉山.环境陶艺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5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