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广军

  摘  要 随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中体育教学的需求。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基于微视频资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对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体育翻转课堂进行介绍,对传统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微视频资源;高中体育;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1-0057-02
  1 前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很低。且很多高中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十分落后,教学内容不成体系,再加上体育不是高考科目,导致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不理想。
  2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体育翻转课堂教学
  微视频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微视频是指针对体育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知识体系录制视频,在视频中围绕该知识点或者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讲解。每个视频的时间不长,要能集中学生的精力。由于视频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微视频运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学生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自主预习和复习,教师则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视频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如果教师和学生对微视频资源利用得当,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会变得更加轻松、简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是对教与学的颠倒。在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课堂互动性更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  以微视频资源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教师将视频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在课下先利用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熟悉视频中的内容,在自学过程中能够对其中的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并将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教师会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此一来,高中体育的教与学会变得轻松,教学有效性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2]。
  3 传统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与其他科目有很大的区别,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十分关键。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高考压力非常大,导致没有精力用于体育学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体育会有一定的兴趣。即使有的学生热衷于体育训练,也是因为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报考体育类高等院校的文化成绩要求更低[3]。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提高高中體育教学质量就会非常困难。例如,学生平时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非常辛苦,到了上体育课的时候,很多体育教师会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会将体育课作为休息时间,宁愿在教室内睡大觉。即使安排一些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也会拿出其他科目的课本学习。当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育动作的示范和训练时,学生会随意地动动手脚,应付教师。对体育学习兴趣的缺失,使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体育学习。
  体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这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如在有关篮球的教学中,教师会先讲解篮球基本知识,如篮球场地的尺寸与界线、手持篮球的动作、各种运球技巧、篮球防守技巧、投篮技巧、抢篮板技巧等。大部分学生没有篮球基础,尤其是女生,对篮球的了解非常少,教师会直接口头上或者利用PPT课件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讲解过程十分枯燥。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会先让学生做热身运动,热身运动的方式也很单一,基本就是让学生围绕操场跑两圈。然后让学生结合教师所讲解的理论内容进行实践,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且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被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训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目的。并且,整堂课下来,学生感受不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从而会缺乏学习动力。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体育翻转课堂教学,可使这一现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如一些高中体育教师不是体育师范学院毕业的,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体育训练,对体育教学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学校会让其他科任教师兼任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自然会把重心放在文化科目的教学中,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非常低。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创新性,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体育教学质量必然大受影响。因此,要改善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体育翻转课堂教学,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系统的体育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微视频课件,保证微视频资源的质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4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利用微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视频资源的优势,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持续学习体育知识的动力,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5]。   如在讲解篮球比赛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在微视频中给出一个立体的篮球场,在篮球场上有穿不同颜色球服的篮球运动员。由于球服的颜色有区别,学生对于篮球场上的队员位置分布有清晰的认识,对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中锋的位置一目了然。在学生了解篮球场上的主要位置分布后,再对每个位置上球员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讲解,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听下去。
  在讲的过程中还可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在教室内划分出一块区域,假设为篮球场,让学生扮演篮球比赛中的不同角色,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更高。通过微视频资源与现场教学的结合,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对篮球场主要位置及其作用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微视频资源对体育动作进行分解讲解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会涉及许多體育动作,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动作中的要领和技巧,那么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训练中,动作不到位,控球难度就会明显增大。教师可利用微视频资源对相关的动作进行分解讲解,以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乒乓球正手发球动作时,教师可在微视频中将发球动作制作成一张一张的细节图,通过图解能让学生对乒乓球正手发球动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发球技巧。先用手将球向上抛,持拍手随即向右往上方引拍,手腕放松,拍面较垂直;然后大臂带动前臂,由后右方往左前方挥摆,同时腰也由右向左转动;拍面稍向前倾,击球的中上部;击球后,前臂和手腕随势向前挥动。
  利用分解图对正手发球动作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每个环节的作用以及其能够达到的效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演示,讲解完以后将各个动作连续起来进行操作,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微视频资源的配合下,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6]。
  利用微视频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在体育学习中需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十分重要。微视频资源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知识体系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时间和进度都由学生自己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有关羽毛球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我国羽毛球主要赛事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等主要的羽毛球赛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可利用网络查询与这些赛事有关的内容,对微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体育动作进行分解讲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体育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玲芳,孙振祥.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高中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7):66-67.
  [2]李伟立,罗梦龙.多媒体微视频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时空,2014(19):150.
  [3]陈进然.对微课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112-113.
  [4]沈峰.见微知著精益求精:谈如何正确应用高中体育微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92-94.
  [5]杨超秋.高中体育健美操教学微课开发及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105-106.
  [6]齐红春.高中体育教学中引体向上训练的微课设计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7(3):178.
  [7]谭磊.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高效运用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2016(7):3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