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口支援整体性与受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口支援是中央为缩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扩大内需,保持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做出的重要决策。在支援工作中,广大教育部部属高校响应中央号召,从制度层面及各业务领域,整体投入、全方位发力,为西部地区高校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对口支援;整体性;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74-02
   按照中央部署,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力在提升西部高校发展水平,缩短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差距,这对于维护国家发展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国古代开始,东部中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一直是中央政府倡导的一项国家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是一项制度创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各个支援高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支援活动,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现进行梳理,以便对未来的支援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对口支援工作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支援工作体现的全局、全员、全领域等特点。从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体系來看,对口支援是由教育部主导、各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共同参与,各地政府提供支撑的涉及全局范围的整体工作;从援助的领域来看,是涉及高校间联合人才培养、学生校际交流、学科建设支援、科研合作、后勤合作、图书资源共享等全范围的支援工作。各单位以国家对口支援教育政策为指导,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间开展学术对接、交流、合作。这种以行政指令为指导的校际战略活动,对受援高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教育质量水平。
  1.国家层面。对口支援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从制度体系上,是国家层面主导的工作,全员参与、整体动员。教育部为做好支援工作,从人才队伍、学科发展、教育质量等角度精心设计,确保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支援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这种国家层面的整体投入,为对口支援工作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高校层面。整体性的关键层面在于与高校的积极配合,高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在教育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大支援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宝贵的发展资源中分出一部分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来自对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认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支援高校的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支援工作的具体效果,而主要领导的态度和决策取决于对此次工作的认识,取决于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取决于对和谐教育共同发展的深远意义的认同。以中山大学为例,中山大学按照中央和教育部部署,参与对口支援、合建的高校有八所,在各参与支援高校中承担的任务是相对较多的。为做好支援工作,学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督办,多次亲自前往受援高校对接支援工作,并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如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参与风沙治理,参与当地经济产业链建设,推进符合当地发张的经济作物开发等。
  3.人员层面。做好对口支援工作,还得益于每个支援高校广大教师的踊跃参与。支援高校的职能部门管理干部及广大专家教授的态度是受援者能否直接受益的重要环节,能否向受援单位充分展示其优势并尽心竭力地培养和扶植受援个体成长是保证对接效果的重中之重。在学科、课程、实验室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具体工作中,这部分人员是对接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实施者。只有广大教师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支援工作中来,对口支援才能取得根本实效。
  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
  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各高校全方位参与,推动受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中西部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人才,这也是中央所号召的扶贫必先“扶智”及“扶志”的精神所在。
  近年来,各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一起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支援组织形式,整体发力、广泛参与。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本着“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生培养方面,双方尝试在互聘博士生导师、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等方式,在相关学科建立研究生与学位培养协作关系。
  1.加强学科及课程建设。在支援高校帮扶下,受援高校课程建设取得了发展。首先体现在学科方面,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在重点学科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共建实验室,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同时,受援高校也选派优秀人才赴支援高校,积极参与一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国家科研项目中。另外,支援高校也充分发挥了传统的学科优势,积极促进学科领域交叉,为受援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思路,帮助受援高校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构筑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科框架。积极促成受援高校形成了“基础学科进一步巩固,应用和交叉学科进一步活跃,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学科与教学相互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重点学科的发展,以学科带动人才培养、带动课程建设。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口支援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关键是提高受援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支援高校通过接受进修访问、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受援高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干部水平。中山大学每年选派多位优秀教师、优秀医生到新疆、西藏、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受援高校、受援医院主讲专业核心课程,并不定期地推荐在若干知名学者到受援单位进行长短期讲学、学术交流。
  3.从专业应用、教学实践的角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产业链不完整、市场发展欠成熟等特征,通过促进受援高校学科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有效对接,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有益的教改思路,是支援高校为受援高校乃至受援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有力举措。中山大学位于广东,多年来为广东、华南乃至全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在支援工作中,中山大学尝试推动人才培养的优势效应体现在受援高校。面向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针对部分应用学科较强的造血功能,坚定不移地在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反过来又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将促进教学与基础研究的改革和发展的科技创新技术。如在吉首大学创办的“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识别、精准评价四个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领域走出了一条实现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实践之路,也为学生培养、毕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三、对口支援的意义及其展望
  如前文所述,高校对口支援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常重大的工作,也是一项政治性非常强的任务。各支援高校整体发力、全员动员,把各项支援计划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通过对口支援,支援高校各种优势的展现及其对口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缩短受援高校的发展差距意义重大。支援与受援两者间形成交互影响和互相提升的过程,诚然广大中西部高校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这种与高校发展间的交流,也是支援高校发展理念与文化对受援高校产生影响的过程,为中西部高校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思路和血液。今后国家和各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宣传,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对口支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2010年度《教育部政报》[Z/OL].
  http://www.moe.edu.cn/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朝萌.示范院校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6-29.
  [4]鲁晓泽,王文中,孙会扬.东西部区域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与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9-22.
  [5]郑刚,刘健.中国特色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23):14-17.
  [6]解群.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周晓丽,马晓东.协作治理模式:从“对口支援”到“协作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12,(9):67-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1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