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食品相关专业本科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食品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业、营养、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各国在食品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容、步骤和方式上都在不断地改进,以适应学科的进步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目前工科高校相关专业在培养本科生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新型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学研产”一体化育人机制,形成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创新;创新能力培养;趋势;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35-02
  一、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现状
  工科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毕业生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科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食品加工业在我国占据的经济比例高,食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都在提高食品加工技术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而高质量食品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技术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食品工程学作为一门大的学科类别,包含食品化学、食工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专业学科。其中,食品化学和食工原理为这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着重介绍食品的化学基础和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则是结合实际的生产阐述产品在制备过程中一些加工操作、重大问题,为食品工程人才的培养铺垫案例基础。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的学习则需要在完成化学理论和工艺学的课程基础上,强化食品机械设备的原理、结构、特点、应用等知识。食品工厂设计则是食品工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门课程,也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一个极其细致的总结。目前在国内外能够开展完整食品工程教育的大学依然很少。在本科教学阶段进行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是针对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些大学已在培养创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如类似于“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化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培养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学习上,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尤其是工程类的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贯穿,学生往往接触的是书本知识,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抽象,导致死记硬背效果不好,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模式与实际脱节。(2)企业实践不够,本科生很少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即使有,大多数也是停留在参观层面。若是能结合企业项目,从课程内容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方案设计、实施,进而到企业进行实践,势必对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趋势
  食品工程教育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设置的简单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利用企业这个高质量的教育实践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模式,结合企业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联系企业的实践内容并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将基本理论和具体的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进一步跨入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保障。如今,许多在校大学生不能完全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社会经济和企业的认识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在不断面临国内外竞争压力,急需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通过企业实践的引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略其能动性。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因此,应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探索创新的权利,把学生头脑作为开发对象而不是“灌输”对象来进行教育培养,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树立“创新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理念。在教材方面,应选用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方向的教材,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强调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和课题研究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单向传动”向“双方互动”的转变。
  2.探索建立新型工程類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除学校公共课程外,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淀粉化学与工艺学、植物蛋白工艺学等。由于工程类课程涵盖面比较广,要求学生知识面也比较宽,必须要求学生选修其他院系包括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商学院等的专业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意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能力,明确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同时,应与国内有影响力的食品企业合作建立“学研产”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在基地上,可采用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1)生产实习课程。在实习期间,由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安排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专题讲座,并允许学生到研发中心、中试车间或实验室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必须解决和改变生产实习“走马观花”,毕业实习“观摩不动手”的模式,增加工程实践教学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并且要针对车间内某一实际问题或难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出完整的车间工艺流程图、设备小样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等。这就要求保证实习时间,强化实习内容,增加实习经费,提高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2)在企业接受锻炼。学生可到企业完成或完善毕业论文,同时,在毕业作业中,包含与企业相关的工程设计部分,使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得到很好的锻炼,为今后进入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建立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在校内选择各类实验和中试平台等作为科研训练和创新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从教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尤其是企业合作课题中,选择能独立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将“学和研”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和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课余科研项目等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校外,选择国内有影响力的食品企业,作为学生“产”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市场、接触企业,既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也增强对企业的基本认识;既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又了解职场对于职业人士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使学生在毕业迈向社会之前,对社会竞争和职场规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学研产”一体化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本科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4.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为实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重视高水平工程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师队伍:一类是聘请知名企业或曾经在企业的管理和研发高级人才,在校内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科研环境,配备一名校内教师协助工作,这些来自企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创业背景,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中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另一类是注重培养技术过硬的专业和工程教学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强化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家,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基地指导学生的产业化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使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得到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才明,丁宁,顾正彪,李兆丰,洪雁,程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75-77.
  [2]徐辉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4):285-287.
  [3]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1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