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教书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共识,但对服务育人的目标指向和具体内容等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高校后勤要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在其特殊语境中认识和理解服务育人的本质,要遵循服务育人的规律,在方式方法上加强创新力度。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235-02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新思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的提出,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动员一切力量,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高校后勤实现服务育人的创新自莫能外。
  一、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及成果较多,主要包括:(1)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及其功能研究。研究者提出:高校后勤工作把整个教育时空全部贯通在一起,后勤工作人员是开展“三全”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1];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其中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的重要功能[2]。(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育人能力、完善规章制度、丰富服务育人形式等,来增强服务育人的效果[3]。(3)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与后勤职能的关系研究。蒋景华认为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与社会上的服务行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直接育人”的功能[4];邱梅生认为,教育功能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另一属性,在后勤改革的具体措施中要体现育人功能[5];李伟年则认为,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6]。此外,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效果的研究方兴未艾。姜德学、姜力力从环境育人、行为育人、品格育人以及学生认知四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感知程度[7];孙联明则分析了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制约服务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因素,提出了提升后勤服务育人实效性的方法[8]。
  总的来说,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高校教书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高校对后勤服务育人研究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服务育人的目标指向和具体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本质
  理解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本质,首先要理解“服务”的本质。从广义角度讲,服务是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的人”的最好体现,既体现了人的劳动性,也体现了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特点。就劳动这一方面而言,服务就是“为己谋生”,即通过劳动而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社会分工这方面而言,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劳动,或者只有通过劳动的交换才能完整地获取自身所需的生存资料,而协作或交换,只有通过“为群服务”才能实现。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服务”本质上还体现了人的平等性——服务应是人人所具的禀赋。
  理解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本质,必须理解“服务”为何能够“育人”、“服务”又何以“育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育人”本身就属于广义的“服务”范畴,因为育人也是劳动,而劳动就是服务。(2)梁漱溟先生曾经讲过:“统统都是教育”,即教育本身是一种广义的存在,举凡衣、食、住、行,无不具有教育性,但是后来学校教育的产生,这个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广义教育才“隐身”了。(3)“服务”既是“劳动”,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为了他人”进行的劳动。正是这个为了他人的劳动,其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结果,才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劳动者的情感、态度和智慧,因而也就具有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服务初心是否端正,服务方式、文汇和过程是否充满敬意、热忱和智慧,服务质量是否令对象满意乃至折服,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既是对服务的享用,也隐藏着感悟和思考,因而服务的教育性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理解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本质,還要将“服务育人”放置在“高校后勤”这个特殊的语境中。尽管教育也是一种劳动,但对教育劳动性的理解,长期以来,被贴上了“劳心”的标签,而与工、农等“劳力”的劳动分离开来、分别对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与“劳力”分别代表着高、低和贵、贱两个对立的阶级,前者受到追捧,而后者则遭到贬低和鄙视。虽然我国不仅从宪法层面赋予了劳动者的平等地位,而且在宣传和实际分配中始终予以坚决的贯彻,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高等教育作为高新知识的创造传承机构,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培养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人力资源的时代,以“白领”为隐喻的与知识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工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青睐,在这个过程中,对劳动平等性的认识和劳动价值的判断也都出现了新的遮蔽甚至扭曲。高校后勤虽然在高校中,但更多的具有“劳力”的色彩,因而也与高新尖的知识劳动形成了更强烈的对比,后勤工作和后勤人的地位和身份遭遇新的“不待见”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理解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本质,必须考虑其现实语境,如此才能把握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现实处境,使服务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创造性,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实现新时代服务育人的创新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创新,必须遵循“三全原则”,体现时代要求,彰显高校特色。
  首先必须遵循“三全”原则,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渗透。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走进“科学的春天”伊始,就郑重承诺,要做科学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可见,后勤工作与科技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恰恰相反,要实现科技发展,不仅必须要做好后勤工作,而且实际上每个人也都要做好“后勤人”。因此“全员”参与服务育人,不仅是让高校的每个人都参与到服务育人的实践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参与主体还要有一个角色的自觉,就是要以“后勤人”的角色,参与到学校发展的服务实践中,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实现服务育人。同样地,所谓全过程和全方面,也就是要求后勤服务育人要贯通学校工作的全部流程、要覆盖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次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下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时代,正处于科技发展的关键期,以科技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逼近。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之一,后勤更好地服务于知识创新,是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工作的根本方面。因应科技进步,在后勤工作中要及时引入知识创新的新成果,以激发后勤热情、创新后勤实践,进而体现后勤服务育人的新思路。比如,互联网触角已经渗透到校园角角落落,如何结合大数据采集和应用,并以人工智能为辅助工具,突破传统服务的条条框框,既是后勤服务的创新,也是服务育人的创新。高校后勤以呼应时代的创新实践教育人和影响人。
  最后还必须体现“高校”语境。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创新语境就是人才培养。高校后勤必须通过自身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性,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勤工助学为例,高校后勤在勤工助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吸引了不少学生来参与,但几乎所有勤工助学岗都是面向具体后勤工作设立的,到岗学生需要完成的也都是一些具体的劳动任务,其专业性和知识性没有得到发挥,这实际上就脱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情境。高校后勤在勤工助学岗的设置上,能否将自己的创新计划、工作调研、宣传发动、问题解决等“课题”交给学生来做呢?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后勤服务创新的实践一线,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又能找到自身专业提升的突破口,这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创新体现高校语境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凤昌,许积年.论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J].教育探索,2005,(10).
  [2]郑雅萍,王静.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时代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3]艾茹.加强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4]蒋景华.充分认识后勤工作的育人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1992,(3).
  [5]邱梅生.浅议新形势下的“服务育人”問题[J].江苏高教,1993,(1).
  [6]李伟年.关于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2).
  [7]姜德学,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学生感知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8]孙联明.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实效性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1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