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以平稳向好的趋势向前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应地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我国英语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讲作用巨大,除此之外高中英语现阶段在高考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很重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其中英语阅读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英语考试中占据较大篇幅,而且还是直接影响高中生英语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语篇分析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关键词:语篇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 导语
  高中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近年来教师们一直在探究的课题。基于语篇的阅读分析法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语篇分析法主要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全篇的内容,把握主要的点,这一点可以通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手段、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去把握。基于语篇的阅读教学能有效帮助高中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整理出线索,从语篇的角度去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文主要从高中英语阅读现状、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以及语篇教学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等几方面着手去分析。
  二、 高中英语阅读现状
  (一) 高中生在阅读方面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非常紧张的阶段,因为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很重,学习时间很紧迫。所以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下,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缺乏相应的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部分高中生在做阅读时,倾向于将其进行翻译,而且是逐句翻译,此外,在遇见不理解的生单词时,第一时间查阅字典或没有根据大意来猜测单词意思,很少根据文章的标题或上下文的大意去领悟全文,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过分在意文章的单词、句子的意思,而忽略了全文的主旨大意,这往往在全文大意方面导致错误的理解,导致英语阅读难以攻克,英语阅读能力不高。
  (二) 教师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随着有关英语的课程改革,教师对于英语的各个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究,英语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转变,这对于英语教学来讲是一种向好的趋势。但在当前的形势下,由于高中学生的负担重、学习时间紧迫,因此部分高中教师则还是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往往还是局限于阅读中单词的学习和语法知识等,没有培养学生从整体方面去把握全文的主旨大意,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方法还有待改善,不然可能将阅读课教学变成语法课教学,这样往往有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语篇分析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全文的整体框架下去把握全文、理解全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语言能力,依据语篇文化背景、语篇逻辑结构来明确文章的语言含义,从上下文的内容中进行推测来阅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思维能力。
  (一) 引入语篇背景文化
  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往往影响着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又尤其是当该文章具有大量的生单词和语法知识点时,了解背景文化往往可以使学生将本文章理解透彻,让学生在做题时更是得心应手。教师在讲解阅读时,可以通过采取语篇分析法来讲解阅读,比如在讲解一篇阅读时,可以从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分析,如该文本中的有关人物事迹、文化习俗、宗教习俗、社会影响及地位等等入手,来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着眼于生单词和语法的讲解,那样往往会使学生厌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的Unit 2部分的“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可以先在授课前安排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有关该篇文章的课外知识,比如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有关资料,了解有关奥运项目的相关知识,为课堂阅读语篇分析奠定基础,此外可以让学生扮演奥运开幕式的主持人来介绍有关项目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语篇文化分析,可以使学生在課后就深入了解该文本所讲的内容,查阅生单词,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这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讲都是极大的帮助,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该文本的知识以及有关该文本的课外的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分析语篇结构、组织
  在英语阅读教学时,语篇分析很重要,对语篇结构和组织的分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大的框架把握全文的组织结构,依据上下文的衔接手段和逻辑连接词等等,来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这样可以使高中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文本的思想大意,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生单词和语法知识方面的讲解。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可以让学生们习得写作的主要框架,可以从阅读中掌握许多的写作技巧和排版布局以及生单词的学习等等,进而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和逻辑语言能力。如下文的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
  ANNES BEST FRIEND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Anne Frank wanted the first kind, so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skimming and scanning 让学生们进行讲课前的阅读来理清思路、结构等,可以慢慢地把握文本的语篇结构,在语篇的大框架下,有效地在短时间内掌握到文本的主旨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通过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可以有效把握每部分的主要意思以及一些详细信息,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值得推荐的是,在学生基于语篇的大框架下,去领悟文本的主旨要义和划分组织框架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去理清文本思路和领悟大意,而不是一味地在老师的教授下,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学生们自己自主地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力的提高,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们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提出问题更多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
  (三) 明确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意思
  前面通过从文本的结构、组织以及文本的文化背景方面去着手讨论,接下来就应该从语言含义去进行教学。在英语中往往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有时一个单词可以有多个含义,不同的句境语境具有不同的含义,明确语言的所表达的含义,对文本进行语言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从语篇方面入手去分析语言的含义,并对文本中的修辞和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合理分析。如“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这一句中涵盖了许多的句子结构,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以及动词不定式等三个语法方面的知识要点。教师通过个例为例,分析该句子的成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 运用语篇分析,进行情境再述
  经过上述的相关教学环节后,高中生们已经对语篇分析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和基本的认识了,经过上述教师和学生们的文化输入后,如今学生们可以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学生通过在该文本进行理解、审读、评价等相关活动后可以达到语言的输出。如在涉及网络方面的阅读时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这文章中,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总结课文内容后,来分析网络给人们带来的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然后给学生们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讨论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让学生们进行发言,以此来培养学生们有一个健康的网络意识。最后,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或感触以作文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有助于让学生们可以将文本的内容吸收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阅读教学并不在于所教的内容的多少,而更在于学生们是否吸收到了有关阅读中所展示的内容及知识等,基于语篇分析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知识面更加的宽广。
  四、 结束语
  基于语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法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将语篇教学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对英语的求知欲,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文化背景、处理语篇结构组织、理解文本语言的确切含义以及情景再述等来理清阅读文本的逻辑思路和线索,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迅红.高中英语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練的完美结合——谈议论文体裁的读写结合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5(8):45-47.
  [2]曾阳生.浅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广西教育,2014(4):47.
  [3]王洪艳.浅谈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409.
  作者简介:梁兰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6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