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小活动,精彩大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的科学教育活动,其本身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属性更加强调培养儿童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探索活动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知的事物,而在于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鼓励和支持探究。本文以小班幼儿教学为例,从建构活动主题、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以及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三方面探讨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策略,以期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在幼儿心灵埋下科学的种子。
  【关键词】小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大自然,对新鲜事物常常兴趣高,教师应有效支持幼儿在科学发现活动中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满足感,开展科学发现活动,帮助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
   一、动态生成,建构主题
   科学小活动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确定了主题才能明确下一步做什么。教师应从生成的途径去寻找和发现适合小班幼儿的主题课程内容,选择幼儿感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
   (一)巧借谈话,挖掘活动主题
   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科学现象,并津津乐道。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说出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尤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我们更要关注幼儿在操作中是否感知科学现象,并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有个小班孩子说,“我和妈妈去公园玩吹泡泡,我们吹出了好多泡泡,我好开心呀!”顿时,孩子们炸开了锅,“我也玩过吹泡泡”“我最喜欢吹泡泡了”“吹出的泡泡在太阳光下是五颜六色的”……孩子们意犹未尽。为了延续孩子的探索热情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教师设计了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吹泡泡”,在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上,充分了解、分析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體验自主探索的兴趣,孩子获得了有益经验,并尝试进行了经验迁移,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二)关注生活,确定活动主题
   对于小班幼儿,贴近他们生活的现象是他们探究的主要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如动物、植物、天气、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当幼儿对某一生活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要对幼儿感兴趣现象所涉及的内容的关键经验、科学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以确定科学的目标定位。
   冬天户外游戏时,有个小班孩子哭着跑过来说:“老师,滑梯刺我!”一听就知道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一般摩擦起电这个原理是在中大班这个年龄段探究的,当小班孩子发现这个现象时,教师该怎么办,该如何确定小班的科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设计了“冬天玩滑梯”的活动,活动目标为:通过观察和说一说玩滑梯时身体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材料适宜,感知探索
   材料是幼儿感知探索的载体,更是科学活动的灵魂。材料是否合适关系到能否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造潜能,感知和获取知识。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主题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来提供活动操作材料,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基本经验,最大限度地支持与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
   (一)体现材料投放的丰富性,激发主体作用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大脑,使其了解科学的道理。同时,多样的活动材料也能更好、更直接地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让幼儿慢慢尝试、自主探索,开拓思维。
   在小班“吹泡泡”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认知经验和能力,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探索吹出泡泡的奥秘,并通过创造条件把不能吹泡泡的材料能够吹出泡泡,更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选择树叶、树枝等生活材料,有较强的可探索性、趣味性。在一步步的操作中,孩子们逐渐了解了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共同点,了解了吹泡泡的原理,从而将树叶吹泡泡的不可能性变为可能。那其他的材料呢,同样也可以想办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的。
   (二)体现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感知科学原理
   科学实验讲究的是严谨,在一个实验中,材料的提供不是随意的,小班幼儿对材料的选择能力较弱,决定了材料的提供目的性要强,而且要求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一些实验性很强的活动中,在材料选择前,教师要经过反复的操作实验,确保材料能达成目标后才投入。
   如“鸡蛋浮起来了”,所提供的放鸡蛋的杯子大小和水位是做了多次实验后确定的,为的是让幼儿在实验中能比较圆满地感受到科学原理。可见,根据活动目标,有的放矢地投放可操作的活动材料,尽可能地体现材料的目的性,才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使其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基本经验。
   三、有效支持,体验收获
   《指南》中强调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往往会自发参与到科学发现活动中,教师应用最适宜的方法给幼儿营造一个支持性的探究环境,让幼儿的发现更有价值和意义。
   (一)有效引导,支持“发现”
   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急着把研究的方法及结果告知幼儿,而应让他们亲身经历这三个环节,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应适当等待,给予幼儿有效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去猜想和验证,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获得经验和能力,这样,幼儿的科学素养才会不断提升。
   在小班“吹泡泡”活动中,在第一次操作前,笔者提出了“每样材料都要试一试”的要求,在观察中也提醒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对一开始失败的孩子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孩子自己找出吹泡泡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出“蘸一蘸,轻轻吹”的吹泡泡方法;在第二次操作中,幼儿将“戳破树叶”和“树叶上戳出洞”概念混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戳破”和“戳出洞”的区别,让幼儿自己调整方法,充分体现了指导的科学性及灵活性。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了规律,形成了自己的概念。
   (二)心理环境,支持“发现”
   科学发现活动中,活动设计及执教者要立足幼儿整体发展,科学活动最主要的是保护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探究欲。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给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创设一个安心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
   发现有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应给予幼儿必要的鼓励,给幼儿的自主探究“加油打气”,如“不要急,再试一次吧”“没关系,从这一次的失败中总结下经验吧,下一次一定能成功呢”等,鼓励的语言、赞许的微笑,能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成为幼儿对新事物、新现象的一次探险,可给幼儿带来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综上所述,科学活动是幼儿积极探索的有效载体,活动虽小,却承载着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责任。教师应设计有益的科学发现活动,使儿童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思考更严谨而深刻,学习更生动而有效,使幼儿更热爱科学,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珍视幼儿的科学探究,从最生活的方面着手,往最理想的方向引导,按最有效地方式体验,寻最智慧的方圆去生活,让科学小活动成就孩子的精彩大世界。
   【参考文献】
   [1]孙艳华.浅谈科学主题活动的生成[J].启迪,2015,8:76-78
   [2]石静.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J].读写算,2015,43:90
   [3]吴彩虹.如何在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J].黑河教育,2017,3:69-70
  (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