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发“课本剧”课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课程”指的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而研发出的课程。“教师课程”的个性化色彩非常鲜明,能够体现出教师的个人爱好和文化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表演是一种能够释放个性、收获快乐的学习形式。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根据一些课文开发“课本剧”课程能够有效优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于此背景,教师对小学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探索,通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言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剧开发;核心素养
   在孙双金老师的《老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一书中,强调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建构独特的“教师课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情节性,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征和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发课本剧课程,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开发与表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基于三大原则,开发课本剧课程
  20世纪初,戏剧被英国纳入了校本课程体系中,随后戏剧开始被列入了教学模式范畴。戏剧这种艺术技巧在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之后,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围绕戏剧主题展开有效的互动。课本剧是戏剧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体,是课文内容艺术化的体现,将原本僵硬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非常有利。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开发课本剧活动课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故事性强的课文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课本剧的编排,选择故事性强的课文,才能编排出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类课文,如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科学童话《跟踪台风的卫星》、人物故事《秉笔直书》等。这些故事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化特征鲜明,可以作为课本剧教学蓝本。
  2.关注小学生的兴趣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对于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要从小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特征出发,进行课本剧活动课程的开发,从而使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小学生对故事内容感兴趣,则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非常有利。
  3.紧扣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我校基于语文、艺术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构建了“口才与表现”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引导学生锻炼朗读与表述能力、演讲与主持能力、辩论与表演能力等。科学化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课本剧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提升习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课本剧编写进行指导:
  1.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剧本台词
  将文本语言进行剧本台词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属于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在编写课本剧台词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转化能力以及人物语言描写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1)以人物情节为依托,编写对话式情景剧台词。作为一种角色语言,台词是反映故事情节的关键。课本剧编写的关键在于将文本文字顺利转化为角色台词,而学生需要练习的是如何保障角色語言的流畅性和条理性。
  (2)以故事情节为依托,将个人情感融入人物语言中,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文本转化为剧本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个人情感体验的融入,即基于文本内容,将书面语进行口头语转化,然后加入自己的阅读理解。如《负荆请罪》中有一个这样的片段:“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为什么要怕他呢?”在展示了课文片段之后,可引导学生展开习作交流。经一番讨论之后,有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改编,给出了两句台词。第一句台词是这样写的:“车夫,停车!快把车赶回去!”第二句台词是这样写的:“车夫,快快快,停车!把车赶回去!”这两句台词内容及表达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句加上了“快快快”三个字。针对学生给出的两句台词,教师提出问题:“这两句台词中,哪一句的效果更好呢?”教师的话音刚落,有学生就立刻回答:“我认为第二句台词表达的效果更好,“快快快”三个字更能体现出蔺相如怕廉颇的心理,从“快快快”三个字中,甚至可以感受到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2.增加剧本表演性语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剧本的编写。将文本转化为剧本的过程,必然要涉及到系列思考活动。随着文本阅读体验的增强,学生进入二度创作环节,此时能够加入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增加舞台提示。剧本中人物形象描写台词、提示语等,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剧本台词中的表演提示语比较少,但巧妙运用提示语,能够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对此,在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台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反复揣摩表演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品味语言的魅力。如在将《渑池之会》中的文本内容进行剧本改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缶?”“蔺相如用‘击缶’回击秦王的寓意何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分析蔺相如“击缶”这一举动表达出的效果。有学生经人物分析之后,设想出了一段故事情节:“秦王在傲慢地要求赵王鼓瑟之后,蔺相如随手拿起宴席间的缶,倒去其中的食物,奋力一击。”故事情节中的“拿”“倒”“击”几个动作,能够体现出蔺相如的果敢和胆略。
  (2)增加配角戏份。课本剧台词的编写需要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要忠于原著,但又不能过于死板。为了达到戏剧冲突的效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故事内容,如可以增加配角戏份,丰富故事情节。在加入配角戏份之前,学生需要熟读文本,展开现象,加强构思。增加配角戏份,对学生习作构思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组织表演课本剧,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真正的阅读,不仅需要了解文本的基本内涵,而且需要感受文字的优美,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组织学生参加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引导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不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强化个人情感体验。课本剧表演教学,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在背诵台词中促进语言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语言文字材料,激发他们的语言潜能。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台词背诵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带领学生在表演活动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剧本改编与表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增加语言积累量。
  2.在表演剧情中提升语言能力
  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等做出相应的要求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创设相应的表演情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情境中,从而将人物性格更好地展示出来。
  如在《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本剧表演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情和动作,将人物性格展示出来。针对白骨精的形象特征,一位学生设计了如下台词:“我可以用齋饭诱骗唐僧呀,让唐僧自投罗网。”基于这一台词,可以引导学生加上一些表情和动作,如“用手捂住嘴,露出冷笑的神情”,这些表情和动作的加入,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白骨精狡猾、狠毒的形象。
  总之,课本剧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表演机会,提供了快乐学习的场所。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飞扬,大胆想象,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在选剧本、编写剧本台词、表演故事情节等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学生能够感受到不一样语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颖.浅析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
  [2]汪海荣.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3).
  [本文系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以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驱动下的课本剧综合实践课程研究》(课题编号:201906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