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地区行业企业为宗旨,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链和业务链,实现教育部门和产业的自然融合。为适应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发展,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产业政策、人才需求,从专业群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体系、双师队伍、国际化、社会服务、定向就业、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对接产业群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湖南省;专业群;产业群;工程机械;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2-0030-06
  教育为产业、经济服务,当经济驱动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时,为经济服务的教育也必须发生变化,走产教融合道路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常态。真正的融合一定来自于共赢,如何帮助地区行业企业发展是高职院校要思考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对接好产业群实现协同发展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一、产教融合与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内涵
  (一)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就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1],其主要特征是有相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有相同的课程内容,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有共同的师资队伍,有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有核心专业。专业群中的各专业能对接企业或行业相同的岗位链,能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院校专业群建设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对接地区某一行业产业链,面向未来深度剖析该产业链的走向,对原有专业结构解构、重构,合作创新地构建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通过专业群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相关行业企业,为区域产业群提供人才支持。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
  高校提出产教融合是因为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存在传统人才过剩,而企业需要新型人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两张皮”问题[2]。中国各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在高校对应着专业群,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高校专业群的转型升级,如果做不到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和体系的快速发展,国家治理和大学治理正在向企业治理借鉴学习。如果把国家看成公司,在结构上具有拓扑相似性,国家的政府部门好比企业的行政部门、国家的产业好比企业的业务部门(营利部门)、国家的教育培訓好比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企业业务部门提供人才、培养人才,作为企业的一个整体自然能做到全局最优、效率最高,而国家之所以提出产教融合意味着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还是存在问题。用国家公司论类比可见,教育部门和产业行业的融合也是自然的、理所应当的。这种融合将使得教育界和产业界的人力资源效率最大化,也使得国家大结构中的人力资源效率最大化。
  二、湖南省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分析
  (一)地区产业政策分析
  《中国制造2025》统筹规划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路径。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包括工程机械在内的12大重点产业。《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采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改造传统工艺,推动湖南省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发展转型。”长沙市委市政府发布《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鼓励智能工程机械走出去,预计到2020年,将建设530家市级智能示范企业(车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应用基地、示范基地和创新基地,推动含工程机械产业在内的特色产业全面实现智能化转型,并建成世界级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二)产业发展驱动人才需求
  在湖南省工程机械企业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与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相比,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端化、专业化趋势,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需求日渐增大。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培养湖南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高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适应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已成为湖南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服务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发展,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并于2019年1月获批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但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群建设体系有待优化,专业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专业、部门较多,推动时间较长,在各部门联动过程中缺乏协调沟通,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不凸显,与省内其他院校的专业群同质性较明显。三是校内专业群教学团队协同创新、服务产业升级、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需大幅提升。四是行企校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何激发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群建设还有待探索。五是基于专业群的九链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待丰富,专业群课程体系还需要持续的优化,课程内容需进一步贴近岗位实际,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力度还要加大。   三、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1.产教融合,集聚资源
  响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一带一路”及湖南制造强省战略,紧密对接湖南省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链,围绕工程机械云端控制、先进加工、绿色装配及智能装备四个相通的技术领域和关联岗位,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数控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如图1所示)。科学布局专业结构,着力构建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校企资源优化配置;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专业群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2.校企联动,协同创新
  完善校企常态化对话协作机制。以湖南省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联盟为平台,建立“校企年会联系制”,每年定期召开专业群校企交流会,密切关注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时跟踪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对接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主动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吸引企业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投入,参与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每年召开一次校内专业群建设成果发布会,总结专业群在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专业群共同发展格局。
  3.内涵建设,提升品牌
  以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为契机,将专业群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完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技术技能积累、推进社会服务、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创新创业体系、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等九个重点方面进行建设,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群。
  4.九链对接,培育特色
  遵循“产业链对接专业集群,技术链对接课程体系,业务链对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链对接双创体系,岗位链对接就业体系,讲师链对接双师队伍,人力链对接职业培训,国际业务链对接国际化,质量管控链对接质量保证”产教融合、九链对接的专业建设路径如图2所示,着力培育专业群特色[3]。通过课题立项、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推广专业群建设成果,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群协同发展。
  (二)构建目标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围绕“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国家级特色专业群建设目标,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与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高度融合,人才培养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一流特色专业群,提升和引领湖南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群和省内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专业群结构优化调整,产业链映射专业群
  依托校企合作企業三一集团,牵头成立湖南省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建设联盟,并以其为平台,主动融入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链,调整改造主体专业,建立“产业升级驱动专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产业链映射专业群”的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特色集群。联合省内职业院校、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牵头成立以资源共享、人员互聘为纽带的湖南省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建设联盟,在对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学院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产业链映射专业群”的专业群体系。成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建设一流特色专业群。邀请外部省级知名的高校专家、知名行业专家组成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研讨会,及时掌握工程机械产业优化升级情况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实时调整专业群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适应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专业调整机制,形成与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高度融合,人才培养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一流特色专业群。
  2.课程资源建设,技术链映射课程体系
  第一,建成“平台共享、方向分立、拓展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制定《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业群教育教学标准》,建设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含专业群共享课程资源、校企合作“云端课程”和专业项目化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名师空间课堂,出版专业群特色教材。对接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群技术链,整合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将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构建专业群公共平台、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和专业群拓展4个课程模块,发挥群积聚效应,形成“平台共享、方向分立、拓展互选”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第二,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借鉴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专业群信息化资源平台,完善课程教学、培训考证、企业学习三个在线资源库,建设工程机械网络博物馆,虚拟工业机器人仿真课程,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虚拟现实结合”的立体化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
  3.实践教学条件,业务链映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适应产业升级要求,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需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湖南省校企合作性生产实训基地、湖南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机械技术培训中心、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科普教育基地。
  第二,校内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方面,需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具有教学、培训认证、技术创新开发等功能的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机械设备单价较高,学校单方面投入难以覆盖所有产品设备,更无法跟上因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实训设备迭代。因此,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方面,学校采用基础实验实训设备自投和工程机械设备企业设捐赠的形式开展建设。例如,2017年,三一集团捐赠工程机械设备8台(挖掘机3台,旋挖钻机1台,汽车起重机1台,泵车1台,压路机2台),价值800余万。同时,采用使用权归学院、所有权归企业的方式临时调用设备到校供学生教学使用,使用过后再移走,保证教学中使用的设备为最新的产品。建设具有教学、培训认证等功能的工程机械技术培训中心。建设具有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技术展示与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校中厂”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第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的原则建设三种类型的实训基地。一种为一般性实习基地(仅作为课程实习与顶岗实习使用),一种为生产性实习基地(集生产、实习、教学一体),一种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主要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使用)。目前,学院在企业共建有40多个实训基地,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并以每年5个左右的速度递增,满足专业教师教学项目开发和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需要。
  4.创新创业平台,研发创新链映射双创体系
  第一,建造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服务。面向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申报专利,增强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
  第二,借助企业平台,强强联合。与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建立创业学院,通过搭建“三段两地”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形成集教学、培训、企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有效地将研发创新链与双创体系对接,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第三,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挖掘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挖掘并培育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软硬件支撑和团队组建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出特色。落实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双创竞赛良性运行机制,重视并积极组织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创新、创意设计等专题竞赛,促进竞赛成果产出,承办国家级及省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项目[4]。孵化创业项目,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功能,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搭建长效、常态化的互动式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营,做好创新创业培训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创业团队的指导服务工作。
  5.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建设一支“大师引领、骨干支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端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聘请国家级专业群带头人作为专业群建设顾问,培养校内专业群带头人,教学团队中80%专任教师获硕士及以上学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完善专业群带头人培养、管理与激励机制。通过到国内外院校企业交流学习、企业工程实践、负责重点项目建设、主持科研攻关项目等途径,使专业带头人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能够引领教学团队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第二,实施专业群教学名师培养工程。推行“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培养机制,激励骨干教师成长。以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组织学校、企业和教育部门专家共同制定专业群双师型教师标准;通过企业工程实践、开展教研教改、鼓励科研和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学习等途径,改善专业群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提升专业群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教研教改、科研服务的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在工程机械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成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第三,实施专业群兼职教师人才库工程。从工程机械合作企业中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作为“产业教授”,进一步充实兼职教师队伍[5]。建立海量兼职教师人才库,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优势。学校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共同开发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职业标准、课程与特色教材。建立 “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创新、传艺、研发与交流活动。
  6.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业务链映射国际化
  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境)外进修访学;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到国际知名合作企业学习,开发国际优质教学资源。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国际化教育培训。通过帮助企业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帮助企业走出去,解决企业外派人才少、流失率高、本土人员胜任度低等问题。创新工程机械国际化人才培養模式。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扩大海外留学生招生规模。对接海外优质院校,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国内外知名企业输出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人才,拓展海外就业市场。
  7.社会服务,人力发展链映射职业培训体系
  第一,社会培训。开展多层次社会培训,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人才素质。通过专业群的建设,使学校成为湖南省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的示范基地,提升专业群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工程机械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与技能鉴定,为贫困地区或贫困人群开展技能培训。
  第二,职业教育培训。立足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模块化培训项目,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人才素质。建设省级工程机械技术培训中心、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承接职业院校教师省培、国培项目,提升教师“双师型”素养。
  8.定向就业,岗位链映射就业体系
  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定向就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多样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项目,试点现代学徒制。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而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真实环境下的技能训练,提高了技能水平。
  第二,建立就业体系。由岗位链+顶岗实习链映射就业体系即专业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岗位定位,同时覆盖该岗位相关联岗位,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9.自我诊改体系,质量管控链映射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围绕专业群发展,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专业群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全程精细化、全面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平台。开发网络选课平台、学分管理平台,专业群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分阶段制教学组织模式;完善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分析、筛选、查询功能,建立健全“全程精细化、全面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折算为学分;将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认定为课堂学习,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完善评教系统,依托大数据技术评教,开发并使用手机APP 客户端,使学生可以快捷地查阅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即时评价教师上课状态。评价结果可以随时反馈给教师,下一届或几届的学生可以查阅教师评价,为选课提供参考。
  第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管理,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完善顶岗实习“双导师”“双手册”制度,“双导师”即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双手册”即学生实习手册和教师指导手册;推行网络顶岗实习手册,学生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记录顶岗实习周记。通过网络、电话、实地巡查取得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与毕业生基本情况数据,掌握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和毕业生个人发展情况。
  第三,建立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闭环控制系统。邀请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社会机构参与,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评价以课程考核为主体,企业评价以稳定率和满意率为主体,政府评价以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为主体,社会评价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质量报告为主体。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质量评价系统。
  产教融合是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通过紧密对接产业群的发展,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可有效解决专业群定位、课程体系、双创体系、双师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就业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诸多问题,提升学校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厚望,龚添妙.我国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21):47-51.
  [2]向文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19-21.
  [3]黄影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4):25-29.
  [4]袁俊,彭宽栋,胡冬生,等.基于技术创新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72-76.
  [5]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27-32.
  (责任编辑:刘东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2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