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基于2019年680名大学生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整体影响程度高达62.9%。在最主要的三种创业教育形式中,创业竞赛和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影响程度分别为39.8%和19.6%,但创业社团的影响程度仅为4.3%,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意愿水平整体偏低的现状,高校在充分发挥创业竞赛和创业课程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创业社团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25-03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发挥才干、奉献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创业意愿是个体投身自主创业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业意愿,才能为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基于大学生创业意愿水平整体偏低的现状,高校必须全面深化创业教育,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而为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创造条件。
   关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视角给予了持续关注。有的学者认为,实施系统的创业课程培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掌握,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1];也有学者提出,学生社团是高校实现创业课程教育延续的第二课堂,对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与意愿作用明显[2];还有学者认为,实践特征明显的创业竞赛能够促使大学生从比赛中获取相关经验并增强创业意愿[3]。目前,虽然创业教育的积极影响已得到了学者们的普便认同,但学者们多是从创业教育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经验性推理和总结,少鲜有从提取创业教育因子的实证角度,就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实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据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江苏省苏北地区六所高校的样本数据,提取高校创业教育的三个因子(包括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和创业社团),并在实证考量创业教育及其子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建议。
  2   变量选取与样本来源
  2.1 变量选取
   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测度,本文使用了研究团队依据多项目连续测量法自行开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问卷》。根据大学生对“我愿意尝试自主创业”、“我希望成为一名企业家”等5个题项的回答结果,采用Likert五级量表(1分代表“完全不认同”、2分代表“基本不认同”、3分代表“不确定”、4分代表“基本认同”、5分代表“完全认同”)分别给予量分。同时,从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和创业社团三个维度分别考量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状况。其中,对创业课程影响的测度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让我对创业产生了兴趣”等8个题项;对创业竞赛影响的测度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创业竞赛让我有了初步的创业规划”等5个题项;对创业社团影响的测度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创业社团让我对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有了期待”等3个题项。
   目前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有很多,为有效探究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本研究只选取了创业教育相关变量并试图给予系统性分析。同时,在前期的小样本测度中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构建的是创业教育校级通用平台,且部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性质并没有本质认识,故去除学科但保留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见表1)。
  2.2 样本来源
   本研究数据源自2019年9-11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测查对象为江苏省苏北地区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其中本科院校三所,专科院校三所),共涵盖十个学科领域。调查运用随机概率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725份,回收694份,其中有效样本为680个(样本有效率为93.79%),同时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实施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首先对样本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测查,主要涉及性别、年级和学校层次等相关内容。结果显示,男女生数量比例相当,分别为50.76%和49.24%;从年级来看,大三学生居多,占33.24%,其次是大四、大二和大一学生,分别占28.56%、20.78%、17.42%;从学科划分来看,理工类大学生较人文社科类数量略多,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1.24%和48.76%;从样本的学校类型来看,本专科学生比例相当,分别占50.46%和49.54%,样本的代表性较强。
  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变量的正态分布检验与信效度分析
   从测量结果可知(见表2),当前大学生创业意愿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均值仅为2.0950(最低值為1,最高值为5),其标准差为0.56405,说明大学生之间的创业意愿水平总体相差不大。而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及其三个子维度的认知情况均在一般水平之上,但标准差相对较小,同时各变量数据的偏度与峰度绝对值均小于2,且均值与中位数相近,由此可作出判断,该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为了判断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评估测量误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Nunnally(1978)提出Cronbach'α的值应该大于或等于0.7,并且数值越大,越能反映良好的信度水平。本文使用SPSS 24.0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见表3),各个变量的内部可靠性均达到了标准,说明样本数据的信度比较理想。
   按照Kaiser(1974)的观点:KMO值大于0.6时,勉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KMO大于0.8时,变量之间的关系良好。依据上述原则对样本数据进行测度,所得KMO值为0.913,大于0.8,说明样本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同时Bartlett 球形度计量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000,小于0.05),数据具有相关性,由此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的效度比较理想。   3.2 创业教育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规则设定为特征根大于1,以全卷16题为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抽取的三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66.925%(见表4),创业教育可以区分为三个子维度。从因子载荷矩阵可知(见表5),X11-X18因子载荷趋于S1;X21-X25因子载荷趋于S2;X31-X33因子载荷趋于S3。据此对因子予以命名,S1为创业课程,S2为创业竞赛,S3为创业社团。其中,S1由8个题项组成,反映大学生对创业课程及其提升创业意愿的认同程度;S2由5个题项组成,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竞赛及其提升创业意愿的认同程度;S3由3个题项组成,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社团及其提升创业意愿的认同程度。
  3.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见表6),创业意愿和创业教育及其三个子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158。创业教育的三个子维度之间也相互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创业课程与创业竞赛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高达0.442。此外,控制变量年级和创业意愿、创业教育及其三个子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均不显著,甚至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创业意愿和创业教育及其子维度的认知差异并不明显。
  3.4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
   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见表7)。结果显示,F值分别为138.949和98.264,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两个模型各自的线性拟合效果都较为理想;容差值均大于0.1,VIF(膨胀因子)均小于10,说明两个模型中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都较弱;D-W值分别为1.560和1.591,都与2接近,说明两个模型各自的残差均互为独立;调整后的R方值分别为0.289和0.364,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均较强;同时,F值的显著性水平均低于0.001,说明创业教育及其三个子维度和创业意愿之间均具备建立线性模型的相应条件,构建的线性回归方程成立。
   分析结果显示,因变量创业教育的非标准化系数(β值)为0.616,常数为0.006,控制变量年级的系数为0.004,表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级对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则并不显著,假设1获得验证,模型1成立:
   Y=0.006+0.616X+0.004G。
   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和创业社团的非标准化系数(β值)分别为0.196、0.390、0.043,其中创业课程和创业竞赛两个子维度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级的正向影响也不显著,假设2获得验证,由此构建模型2:
   Y=-0.320+0.196X1+0.390X2+0.043X3+0.002G。
  4   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显著性正向影响超过了50%,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整体水平却处于偏低状态,据此,进一步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全面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意义深远。创业教育三个子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创业竞赛、创业课程和创业社团。首先,创业竞赛和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均在0.1%水平上呈显著性影响,影响程度分别高达39.0%和19.6%,这说明高校当前组织的各类创业竞赛和开设的相关创业课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对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虽然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正向影响,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石巧君[4]对湖南地区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类似。笔者认为,虽然近年来基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高校加强了对创业社团的建设,但社团活动少、实践性教育匮乏和学生参与兴致低等原因仍是导致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通常认为,大学生创业意愿会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逐渐增强,但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相关系数为正值,但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两者虽有关联,但关联性不大,这与汪秀[5]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在大学的任一阶段,大学生创业意愿主要受到如创业课程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年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笔者认为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建议如下:
  4.1 有效拓展创业竞赛平台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0.15%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创业竞赛和创业选拔赛,其中88.5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的相关创业大赛或选拔赛含金量不高,未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拓展创业竞赛平台,着力提升不同层次类型创业竞赛的数量和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比赛过程中积累创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目前,除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全国“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创业大赛,还应着力扩大学生对市-校-院不同类型创业竞赛的参与度。同时,要提升各类创业竞赛的层次与水平,有效发挥指导教师在学生参赛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的体验与获得感,从而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4.2 持续完善创业课程教育
   調查数据表明,除了在大学二年级时学习过创业通识课程之外,仅有8.34%的大学生在高年级时研修过创业类专业课程,而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课程应在各学年持续开设,这样方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创业课程教育,增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奠定基础。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创业通识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和创业实训课程在大学各阶段的教学作合理规划;其次,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创业课程的吸引力;再次,要实现创业课程与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业想法给予积极的评价与指导,鼓励学生不断突破思维限制,持续迸发创业激情。
  4.3 深入推进创业社团建设
   一般认为,创业社团能够为学生萌发创业意识、寻求创业机会、构建创业团队和提高创业技能提供有利条件。针对本研究结果中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非显著性现状,高校应深入推进创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为其充分拓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功能创造条件,从而有效提高创业社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首先,要为社团配备创业指导老师,提供经费与场地支持,推动社团有计划地开展自主创业实践活动;其次,要鼓励社团开展创业经验交流活动,支持社团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著名企业家和创业咨询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再次,要指导创业社团组建优秀创业团队参加不同类型的创业竞赛,积极推动创业社团“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优”,全面提升创业社团对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Mark P.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Workshop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12,87(2):94-101.
  [2] 孙蕾,庄娱乐.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4-117.
  [3] 张英成.浅议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推动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0(3):16-18.
  [4] 石巧君.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湖南地区高校的样本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7-102.
  [5] 汪秀.重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励与阻碍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2011(11):105-106.
  作者简介:殷清(1982-),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2018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杨剑英(1966-),女,汉族,山东平邑人,硕士,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