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谈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高中的衔接问题绝不单单是教材衔接的问题。它包括了多方面的情况,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系统工程。当然也绝不是本文能简单说明得了的。在这里,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浅陋的想法和认识,以期对莘莘学子和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到些许启发,有所裨益,则不胜欣慰。
  对于新入校的高中生,首先是高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新老师教学风格的不同所引起的不适感。
  初中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课本习题针对教学内容而言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上课老师讲的内容,课后做简单的复习,习题与例题基本一致,学生学习起来不觉吃力,老师也好把握教学。但高中的数学就很不一样了,课本内容很简单,但习题却是多样化。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一节课讲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很长时间才能把握个大概。特别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如果不注意改变学习方法,是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告诫高中的新生,也可供一些年轻的初登上教学岗位的老师做一定的参考。
  一、学会读书,做好预习工作
  会读书,应是每个学子首先应把握住的。但在教学实际中因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并不认真阅读数学教科书,更不要说主动阅读数学课外书了。教材只是成了习题集,在老师布置完作业之后只是勾画一下第几页第几题,抄到作业本上即可。实际上这种学习方式很是问题。教材经过编写,审定,每节内容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概念以及命题的引入充分体现了编写者的匠心,例题和习题的选用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特别是其中公式的推导,命题的证明,数学知识的提出和应用,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应该说数学教材的编写异常科学严谨,如果认真阅读是能大获裨益的。
  二、學会听课,做好笔记整理
  一般说来,每堂课的开头是老师联系旧知引入新课的开场白,许多引入体现了老师教课的匠心。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好的工作。但许多学生由于高中学习习惯环境的改变,要么心不在焉,要么睡意朦胧,把老师精彩的引入错过,进而整堂课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给出的更多的新的问题和难题。
  会读书,会记笔记,这应是最主要的两大学习能力。老师应在这两方面给与学生最多的关注和最适时的指导。确切来说,就是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某一章某一节的主题是什么,线索怎样,知识结论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图如何生成等等,用简洁的讲解或连同结构图呈现给学生,画龙点睛,温故而知新。或者指导学生阅读,对一些字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能读出更多的东西为上。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状元笔记,脑图等,师生们不妨抽时间研究研究,拿来为我所用。这方面我们似乎研究得还不够,亦或者见仁见智,各有所长,但我认为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并付诸实施。
  从教的方面来说,应注意到初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要求不高,基本上是老师教一点,学生练一些。学生模仿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甚至题型。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单一,易于掌握。但高中就不同了,教学内容博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题目千变万化,学生无论是听讲还是做作业,总感觉捉襟见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基础不扎实,思维能力欠缺,或者有些干脆就是不适应。
  针对这种种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应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放慢语速,讲解细致。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接受能力,习惯等均不一样,放慢语速对学生的听讲和思考有好处。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做实当的复习巩固或引申。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可能有遗忘或根本没有吃透,这就需要老师要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必要时再重新讲解,学生也能温故而知新。三是作业不宜过难,基本上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不致受挫。对那些过于难的问题,最好是在课堂上共同研究。四是对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干脆不讲。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并不可取,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仔细想想,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首要的还是学生的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听说高中数学难,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总觉得自己可能学不好数学,因而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因此作为有经验的老师,总会在学生刚入校的一段时间内与学生谈心,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尽快适应高中的新的学习生活,从而发挥潜能,学有所成。
  一言以蔽之,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而教师作为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和责任。何以为师?我想每位老师虽有自己的见解,但都会认同一点,那就是给学生最大的帮助,引领他们不断向前,向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