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平 张斌 徐宇宝 吴从兵 方杰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基于移动教学APP的智慧课堂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中。文章基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研究了移动教学APP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移动教学;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319-02
   一、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致使“低头族”越来越多,学校想尽办法把学生从网络游戏中解救出来,让学生回归课堂,但收获甚微。同时科技发展也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移动化、碎片化学习发展。高校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仅限于课堂时间内,课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普遍较低且难以激发。移动教学符合现代教育模式,是今后的教学趋势之一。它以第三方应用软件为基础,推动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打破了课堂的限制。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问题,本人将移动APP应用于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分析
  (一)课程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应用型课程,主要学习常用电子器件以及由电子器件组成各种模拟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通过课件把电路原理、计算方法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听起来不仅难以理解而且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将移动教学APP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实现课堂上APP互动与现场互动的灵活结合,同时课下与学生随时交流。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能够督促和提醒学生按照学习进度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由被动学习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状态。而且还能把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成果通过APP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科技发展的现状、前沿和趋势,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而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对模拟电子电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即“识图”或者“读图”,分析电子线路图具有什么样的性能和功能。通过识图,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判断电路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性能参数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和完成电路的简单设计,为后期电路进行独立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定量分析就是对电子电路的参数如放大增益、输入输出电阻、通频带、失真度和信噪比等进行估算。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内容为非线性器件、非线性电路,同时电子器件的参数因制造工艺的原因存在分散性,因此对非线性电路绝对精确的计算是不可能的,计算只能估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对模拟电子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线性化,即工程近似法。例如,二极管的工程近似模型、深度负反馈的近似计算。工程近似法贯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从二极管、三极管模型的建立和简化,到放大电路参数的计算。将工程近似法融入教学,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思维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将复杂的电路简单化。例如,三极管的参数本身具有分散性,对其构成的放大电路参数进行数学上的精确计算没有意义,因此工程近似法在模拟电子技术的计算中意义重大。
  (三)课程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电路分析之后开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阅读电子元器件参数、看懂原理图,还有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必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和电路参数工程估算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做什么”“如何做”,仅仅知道“为什么”是不够的。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如此多而且难的教学目标。此时,可以通过移动教学APP辅助教学,很多教学任务让学生课下自主查询资料完成,教师在APP中监督、辅导和检查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于移动APP的教学活动
  (一)优化教学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内容较多,授课时有必要对课程内容進行优化。模拟电子技术按照分析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类:大信号图解分析法和小信号模型分析法。小信号模型分析法包括三极管电路、场效应管组成的放大电路以及差放电路。大信号图解分析法包括功率放大电路、波形振荡电路。小信号模型分析法对应部分需要分析其静态参数、动态参数和频率响应。大信号图解分析法对应部分需要分析其功率、效率及频率,采用图解法。利用移动教学APP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系统的理解和学习模拟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的电子器件物理结构抽象,学生难以想象其工作过程,利用移动教学APP将其工作过程的视频分享给学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模拟电子技术放大电路形式众多,特点各异,此时利用移动教学APP将软件仿真结果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直观地观察电路特点,同时给定任务让学生对电路进行改造和设计。
  (二)优化教学过程
  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形式众多,每个电路参数众多,导致定量分析内容丰富、繁杂,再加上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仅仅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借助APP移动教学,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迫在眉睫。移动教学APP将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衔接起来。
  课前,将课件、视频、课堂复习、预设问题等多种资源上传到APP,让学生通过APP进行复习和预习。教师根据APP中学生反馈情况,提前整理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课堂上,通过APP对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抢答、选人,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防止学生上课一直玩游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互动。对课前的复习和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结束前对本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突出重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課后,通过移动教学APP分享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APP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发起提问、提交软件视频作业等方式结合。根据数据分析,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同,掌握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差异,移动教学APP可以弥补这种差异。同时对于不少学生不喜欢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遇到问题时常常借助APP将不懂的问题反馈给老师。教师根据移动教学APP中学生的活跃情况和学习结果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督促和辅导,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但平时成绩的核定没有严格的标准,缺乏公平性、合理性。移动教学弥补了这种弊端,它具备多种评价功能,记录了每个学生在APP中签到、互动、提交作业等情况,给平时成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标准。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教室的新模式,是学校课堂学习发展的趋势,同时也给现代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现在的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移动教学APP迎合了学生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移动教学不受时间限制,结合软件系统,更能体现其价值,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及时发布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移动教学APP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判断出知识的薄弱点,随时随地给学生纠正错误和推送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文婷,李秀丽,李红侠.超星学习通在“食品分析”课程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1):91-93.
  [2]苗青.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20):88-89.
  [3]冯凡,张东京,等.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9,46(11):245-246.
  [4]何晓伟,陈志宏,等.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讨[J].信息素养,2019,(1):120-12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YU Ping,ZHANG Bin,XU Yu-bao,WU Cong-bing,FANG Ji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Anhui 237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classroom learning,and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classroom teaching.Smart classroom based on mobile teaching app is widely used in modern teaching.Based on the course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aching app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mobile teaching;smart classro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9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