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论文从生存意识和死亡意识两方面对初中古诗词的生命内涵进行挖掘和分析,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生命意识的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热爱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死亡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深圳大学郭杰教授认为,生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命形式,“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语文”教学理念的首倡者熊芳芳老师用“夸父逐日”的故事对生命意识做出解释。她认为,夸父逐日代表着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逐日”的行为是对生命流逝的阻止,追赶上太阳就等于超越了时间,阻止了生命的终结。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的感慨,也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识。
  初中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元素,笔者主要从“生存意识的重视”和“死亡意识的警醒”两方面对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识进行解读。通过诗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挖掘与分析,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
  一、生存意识的重视
  (一)永不言弃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量
  朝代更迭导致战火纷飞,社会离乱,如何生存和发展,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种生存与死亡的焦虑,使诗人们更重视生命的主体,开始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徐小跃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的讲演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都关注人生,关心我们的生命,关注我们的本真状态……”在各种生命状态的关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永不言弃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文人更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百姓。如曹植笔下“寄身于草野”的边海民,他们代表的是封建社会中苟延残喘的劳苦百姓,为了生存顽强不息。
  (二)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
  中国的文化是“在生命的反思与体验中,它不是向前以死亡作为生命的界定,而是折回头走向人所自来的母体子宫——生命的本真状态和自然的原始状态”。这种“生命”的文化,更重视生命的本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表现为:
  第一、践履道德行为和承担社会责任。儒家认为,生命的理想状态是“仁”的境界,这体现在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初中古诗词也极力宣扬这种人生价值观。如“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热血少年夏元淳,“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
  第二、塑造理想人格。儒学的“君子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的典范。而塑造完满人格的必经之路就是“修身”,即在道德的修养上去完善自己的生命需求,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万物、人与宇宙的和谐,达到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永恒。陆游通过“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韩愈通过“知汝原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达了自己忠君的决心。诗人们的境遇不同,言辞也各有侧重,但他们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理想”人格。具备了这样的人格,自然能视荣华富贵如敝履,视威胁恐吓如无物,志存高远,行标高洁,真正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二、死亡意识的警醒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死亡现象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种“死亡恐惧”,随着“死亡恐惧”的加深,这种感觉逐步发展为人类所独有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是在人作为有限的生命存在的前提下产生的,面对生命必将逝去的结局,迫使“人们才能如此执着的探究生命的意义,探究人的精神生命的价值,才如此执着地追求对有限的追求。”
  (一)“感伤”的死亡意识
  社会离乱黑暗、个人境遇困窘,当无法改变之时,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就开始反观自己的内心,开始对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审视。为了摆脱生存的悖论,人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死亡和人生命运的忧虑,他们在哀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同时、努力寻求生存意义,对人民生活的疾苦与不幸表示深切的悲悯和同情。诗人们常将人类短暂的生命抛掷于浩渺的大自然,在经历四时节序变迁的时候,他们感叹生命飞速易逝;对比青松和金石,哀叹生命的脆弱不堪。这种感伤的悲叹尤以汉末魏晋文人的作品居多,它标志着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和死亡意识的萌发。
  (二)“英雄”的死亡意识
  封建社会的连年战乱为诗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舞台,乱世出英雄,于是詩人们表现出渴望通过建功立业以达到生命不朽的英雄式的死亡意识。在儒家功业思想的影响下,一部分诗人们把感伤的死亡意识中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对生命脆弱的不安,升华成了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他们张扬着生命的激情,显示出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
  古代诗人从两个方面表现着自己英雄式的死亡意识,其一是表现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如曹操的《观沧海》表面上是抒写大海的波澜壮阔,实际上表达的却是霸气外露的雄心壮志,他用积极进取的政治抱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心怀天下,为国家、人民奉献生命的死亡意识: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这里,诗人不仅是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个人人生价值的人,他们更是一些胸怀天下,关心社会群体,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这种“舍小我”的人生态度,恰恰把让“小我”融入了永恒的“大我”,使作品和诗人都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古诗词中生命意识的挖掘与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把历代圣贤的智慧、风骨、操守内化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而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做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中国共产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2]陆挺,徐宏.人文通识讲演录(文化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郭杰.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
  [4]熊芳芳.生命语文[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5]尹振球.“‘死亡意识’与局外人’”[J].廊坊师专学报,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