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教育论文  > 
  • 基于威廉姆·多尔“回归性”课程理论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威廉姆·多尔“回归性”课程理论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肖云

  摘要:以威廉姆·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不满于建立在现代主义理论上的封闭的、机械的现代课程观,立足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科学发现,提出了ODES与“4R”等课程思想。回歸性(Recursive)是多尔4R课程标准之一。多尔认为“思想应该回归学生”,并主张通过“与环境、他人和文化”的反思来形成自我感。多尔还指出“回归性”与旨在促进预定的表现的“重复”不同,它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基于多尔的“回归性”理论,文章认为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唤醒”“破衡”“反思”三个策略实现“思想回归学生自身”。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4R;《中国古代文学》;回归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0-0276-03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文化范式——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进入21世纪后,后现代主义以不可遏制的态势迅速蔓延至文化各个领域。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起来的是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在众多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当中,来自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系的教授威廉姆·多尔(以下简称“多尔”)是集大成者。多尔认为,我们的世界正在由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的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后现代主义。他充分借鉴、吸收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杜威的过程说、怀特海的有机论等理论和观点,构建起一种后现代课程模体,提出了ODES理念与4R课程标准。ODES理念是指开放(open)、对话(Discourse)、体验(Experience)、自组织(Self-Orgnized)的课程理念,基于ODES理念,多尔又提出了“4R”课程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ODES理念与4R课程标准,与传统的建立在现代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念和标准不同,它对我们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威廉姆·多尔关于“回归性”的理论主张
  回归性(Recursive)是多尔4R理论中的第三个理论,指“人所具有的思想回归作用于思想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在与环境、他人以及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中形成自我感的方式”。要深刻地认识多尔的“回归性(Recursion)”的课程思想,必须从多尔的“回归性”提出的理论基础说起。多尔是主要基于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系统思想、爱德华·诺顿·洛伦茨的混沌理论、斯图尔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的复杂性法则、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和杜威、皮亚杰、怀特海所提倡的“过程”哲学等理论的认识上提出“回归性”课程思想的。
  卡普拉(Fritjof Capra)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系统思想家和生态学家。他在其著作《物理学之道》中曾盛赞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他认为“东方宇宙观的两个基本主题是,所有现象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宇宙在本质上是能动的”。此外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一书中也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所有生物的、心理的、社会和环境的因素都不可分割。”基于系统思想,多尔认为,教育中的学生,“不是一个被视为孤立个体的个人,而是一个存在于公共的、经济的和环境的框架中的人”。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课程中,学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他们的个人特质、先备知识、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所处环境等,构成了一个丰富、动态的生命系统。课程教育发生过程作用的对象就是学生丰富的生命系统。教育必须使学生的生命系统实现转型(既有模式的转变)。
  爱德华·诺顿·洛伦茨(1917年5月—2008年4月),美国气象学家、混沌理论之父、著名的蝴蝶效应的发明者。混沌理论认为,在非线性的系统中,貌似无规则的行为存在某种规律性,我们要做的就在无规则中寻求规律性加以研究。此外,对于系统而言,初始的微小的变化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如蝴蝶效应,同时,系统存在不可预测性,我们必须放弃远期预测的企图。多尔认为:“在教学水平上,混沌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回归’(recursion)(循环)的概念,通过回归,个人反思自我并在自我参考的经验中获得自我感和价值感。”
  普里高津(LlyaPrigogine,1917-2003),是比利时物理化学家,因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闻名于世并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普里高津在研究了大量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以后,总结、归纳得出,系统形成有序结构需要下列条件:系统保持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根据混沌理论和耗散理论,多尔意识到想要促使学生生命系统的转换(既有模式的转变),引起“混乱”的必要的第一步,“在开放系统中如果要转型……必须发展大量的耗散”,“通过耗散,生命系统持续地将自己保持在一个远离平衡的状态”(Capra,1996,P181)。也就是生命的平衡状态“必须要显著地被干扰或动摇,从而进入一个混乱的状态”,然后再混乱状态中有序建立,这才能引起新的知识系统的形成。
  那么,如何引发生命系统的“混乱”,即平衡被打破呢?卡普拉认为“生命系统的秩序和行为不是优环境强加的,而是由系统自己建立”。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理论也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各种实际存在物的生成(becoming),“实际存在是如何生成的构成了实际存在物是什么,它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构成,这就是‘过程原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告诉我们,生成变化的过程比存在(being)更为重要。多尔根据卡普拉和怀特海的理论,指出学生学习产生的过程是学生既有的生命模式转型的过程,“学生自有的生命模式的转型是学生自我生成的结果,学校的教育不能强加以学生改变,但是可以促成改变。因此教育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的转型,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治和回归(学生自己的思想作用于其本身)。这就是多尔提出回归性(Recursion)的原则。   多尔认为:“具有回归性是人类思维的特性;人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世界的……回归性旨在发展能力——一种组织、联合、问询和探索性地运用事物的能力……‘回归性的反思’是一个能实现思维转型的课程的核心。”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回归性”原则的施行策略
  (一)基于系统整体观的“唤醒”与“破衡”
  唤醒。教育应该是一个“唤醒—赋能—自成长”的过程。多尔认为,生命系统既有模式的转变,又是学生自我生成的结果,外力只能起促进的作用。如何完成学生自我生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环节首先是“唤醒”。就《古代文学》学科性质而言,唤醒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莫过于文学语言的魅力及文学情感、审美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古代文学》课程想要转变学生生命系统既有的模式,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唤起学生的语言表达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其中,唤醒语言表达的体验应该首先进行,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朗读、吟读、唱诵的方式实现对文本语言表达魅力的体验,然后在反复的语言体验中才能完成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教师的示范和视频、音频的观听,因为荀子曾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效篇》),亲自参与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完成体验。以《诗经》的讲授为例子,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介紹《诗经》的常识—赏析经典篇目—总结艺术特色”,在这种思路下,学生可能记住很多相关的知识,但是他们的体验并没有形成,新的知识系统的转变并没有真正形成。《诗经》诗篇原本就是配乐歌唱的,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因而笔者认为《诗经》课堂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对《诗经》的吟、诵、唱、析,通过唤醒学生的语言表达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进而唤起学生走进《诗经》、研究《诗经》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展开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就是教学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对《诗经》的吟、诵、唱、析—唤醒语言表达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唤起学习兴趣—《诗经》常识的自学—教师点拨、总结”。
  “破衡”,即破除平衡态。多尔根据普里高津的耗散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系统要转型,必须要现有极大量的耗散发生”,也就是学生既有的知识系统要实现转型,必须要有破除原有的平衡态,引起“混乱”,系统在“混乱”会重建秩序,因而新的知识系统得以建立。笔者破除平衡态,引起混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质疑、批判、创新”。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以平等开放的心态首先协助学生建立一个能允许质疑、批判,崇尚并召唤创新的学习环境,然后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质疑、批判,进而完成理论的创新、视角的创新。以《古代文学》为例,对作家的评点,对文学人物、文学事件的评判,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绝对的、单一的、封闭性的答案,可以通过引导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时代立场、不同的学科视角、不同的文化背景视角等引发他们的质疑、批判和创新。以“屈原”的人格分析为例,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破除原有的对屈原人格认知的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家、君王、臣僚、百姓等不同视角,从战国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背景,从文学、历史的、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从中国人、外国人的不同文化背景等多维角度探讨屈原的人格,激发他们的质疑、批判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屈原”高尚高洁人格和另一面——“自美”“自恋”“自弃”人格对当今大学生人格建构的意义展开深度的思考,完成理论的创新。通过质疑、批判、创新,一个全新的屈原人格认知的系统被建构起来了,取代了原有的认知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得以完成。
  (二)重视基于新的“学习空间”观下的“反思”
  强调反思(学生思想回归自身)是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核心精神之一。受此观点启发,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必须展开基于新的学习空间观的积极“反思”。新的学习空间观指突破传统的课堂场所,把课堂、线上线下场所、社交学习网络融为一体的打破时空限制的学习空间。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的“对话未来大学高等教育论坛”上,该校校长席酉民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大学“不再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一个环节,而是帮助人们追求兴趣的学习空间”。这也启示我们,在突破课堂限制的学习空间中,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是进行简单的资源配置,而是要通过开展积极的“对话”,提起学习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的“反思”。那么,基于新的学习空间观下如何开展“反思”呢?
  1.课堂上积极交流对话,开展“公开的反思”。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通过反复的询问学生“为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
  2.由课程作业形成的私下的反思。多尔认为“一个尊重、重视和采用反思的课程是没有固定的开始或者结束的”也就是“反思”不应该止于课堂,而应该延伸到课下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交流探讨来实现教育的课下干预。再以《诗经》的实习为例,课堂结束后,我们通常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探讨周人的婚姻观。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结论形成文本作业收集批改而已,没有交流探讨的过程,没有意见反馈过程,教育行为就停止了。根据多尔的反思理论,我们可以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就周人的婚姻观问题进行群内互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研讨再次组分组讨论,或者教师予以一对一的反馈,这一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反复进行的。这样一来,学生在反对的交流反馈中,在反复的“反思”行为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真正“回归”形成了。
  3.要重视建立跨学科的反思。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学与考古、历史、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心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关联起来,拓展思考的维度。以《屈原》的讲授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精神分析学的知识分析屈原,可以引导学生将香草意象与植物学研究或者气候变迁的关联起来,可以引导学生从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与楚文化对屈原的影响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就走出了纯文学研究的狭隘视角,为学生开辟出新的广阔天地。
  四、结语   世界不是單一、稳定的、确定的,这要求我们不能用绝对的、单一的、确定的标准去禁锢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所有生物的、心理的、社会和环境的因素都不可分割,学生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系统,教育的生成的过程就是学生既有的生命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发的。要实现学生既有的生命模式的转变,作为教师必须转变“灌输教育”的做法,而转为“唤醒”,此外,可以通过“破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批判、创新打破原有认知系统的混乱,然后重建秩序,实现知识的真正更新。此外,我们必须展开基于新的学习空间观的积极“反思”——公开的反思、课下的反思、跨学科的反思,才能把课程“回归性”策略落到实处。之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实现回归性(学生思想作用于自身),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唤醒”“破衡”“反思”。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美]大卫·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冯军.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4]罗丽新.论威廉姆·多尔的四R理论——一封给姐姐的信[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01):22-29.
  [5]和学新.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美]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张光陆,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Based on William Doll's "Recursive" Curriculum Theory
  JIANG Xiao-yu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William Doll proposes "4R" Post-moder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cursive" is one of them. Doll points out that "recursive reflection" is the core of transforming the curriculum, "recursive reflection" is different from "repetition" designed to promoting predetermined performance, and it aims to develop capabilities -the ability to organize, combine, explore, and enlighten someth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t can be achieved the aim about "recursive reflection" by "awakening", "breaking balance"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William Doll;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4R;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cursive; teaching strateg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2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