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天顺 付彬国 孟宏杰 李国禄 刘金海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常见“探究式”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239-02
   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催生全新的行业与经济模式,同时也导致一些现有行业和模式的快速衰落。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就需要特别重视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关键要素,比如人才与创新。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而工程师队伍是创新的主力军。工程师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队伍中都是一支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源,这支队伍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从《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来看,“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指标中最核心、影响最全面的要素,但是中国内地的“技术就绪度”仅仅排名第73位,成为影响中国竞争力的最短板。
  一、“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培养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培养人,则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永恒主旋律。发达国家的大学一直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1-2]。回想多年以前,我国很多工科院校也都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荣。但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却明显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以下两点不能忽视。
  1.一方面,“双一流工程”的建设方案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还缺乏明确的界定。目前各个高校都有各自的理解,但是对于“双一流工程”建设的绩效评价都主要集中在评价旗帜性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等)、高级别的论文,以及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等,而对其他方面的评价则不太注重[3]。其中就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来讲,显然还主要依赖于博士生和硕士生。因此各个高校从“双一流工程”建设绩效的角度出发,也没有更多意愿将精力投入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造成在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足。尽管很多高校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但是由于各个高校之间财政经费差异巨大,大部分高校所投入资金仍有限,造成实际参与的学生比例还很小,无法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创新创业训练的机会。
  2.另一方面,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严重问题。尽管诸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逐渐兴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仍很小,大多数课程,尤其是专业课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试卷为主要考核手段”,教育模式呆板,导致了书本与实践的分离、知识与文化的分离、教书与育人的分离、读书与做人的分离,遏制了学生的潜能,遏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激情、缺乏思想、缺乏直觉和想象力,从而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方法仍非常单一,亟待进一步探索并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记忆力等流体智力相对于中小学时期有所减退,但其反思构想、经验积累等晶体智力会比较发达。因此,当教师讲授某一主题时,不要把现成观点和结论直接给学生,而是要尽力使研究题目趋向于原理概括、实验探索的特点,提出抽象见解,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选择和判断,引导大家进行深入的探究,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不足。通常的“探究式”教学由于其开放性与拓展性的特点,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首先,“探究式”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中,出于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学生个性等原因,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严重的甚至会挫伤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适得其反。其次,“探究式”教学挑战性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经历挫折和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其中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一旦不能做出适当的引导,则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探究式”教学由于其具有开放性,教学过程很难驾驭,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基于通常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对其加以改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改进策略。(1)既注重探究,也强调任务。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时,不妨借鉴“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既以“探究”为核心,也充分发挥“任务”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根据当前教学内容,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提出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复杂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相互交流,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进行答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并鼓励学生质疑。由此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理论功底强,但工程实践能力低于国外的创新人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创新具有更广泛的实践意义[5]。一方面,创新是成果导向下的创新,创新的重点不在于思想、行动,而在于通过创新过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创新是对准实践的创新,创新不是“凭空的想象”,必须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设置任务时,要求选择生产实践中常见的综合性问题,由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团结协作能力。从创新型人才的行为来看,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坚实的专业水平,而且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5]。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来执行某一具体“任务”,或是课上组织小组讨论,以此来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4)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6]当完成指定教学目标任务时,及时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寻找学生的疑惑点,发现其学习盲区。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知识建构更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三、结语
  在“双一流”背景下,通过不断改进,“探究式”教学模式仍然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松林.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教育的模式、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6,(1):78-83.
  [2]朱文玉,李汝敏.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8,(4):121-125.
  [3]李莎,孙绵涛.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高等教育,2019,(1):1-8.
  [4]馬爽,杨旭,徐梦蕾.“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1-2.
  [5]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2017,(01):151-155.
  [6]高平发,龚文涛.“五大理念”在引领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15-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