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教学变革过程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转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语文学科从注重学科取向慢慢转到注重育人取向。为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关注思维成长,指向未来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让语文教学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的教学,笔者为学生搭建了辩论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走出浅尝辄止的学习状态,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突破。本单元学习重点之一是“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落实到《穷人》一课中,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中探究桑娜和渔夫的形象。在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笔者紧扣文题中的“穷”字,设计问题链,进行小辩论,将课堂的氛围一步步推向高潮。A方:“桑娜夫妇是穷人”,为什么?B方:“桑娜夫妇并不穷”,为什么?C方:你还有其他看法吗?学生要想为自己找到辩论的论据,就必须深入文本,找到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的语句,进行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一方面,桑娜和渔夫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贫苦,是真正的穷人;另一方面,他们善良淳朴、心存慈悲,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帮助他人,是精神上的富翁。在教师合理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层次变得丰富,思维能力向着高阶水平发展。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不同的课型,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学习目标,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可以让阅读问题情境化,通过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思维习惯;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分析、评价和反思,在交流中汲取他人长处,改进自身思维策略;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五分钟话题讨论或佳句赏析或阅读交流等,为学生的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二、借助文本特点,培养语用能力
  在倡导生命教育与素养教育的时代,能力的培养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学以致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科知识性与能力性并重的优势,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再以《穷人》一课为例,在落实了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环境衬托等学科知识教学,让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后,笔者还选择“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部分内容,让他们挖掘其中的留白处,并进行合理延伸,借助文本的特点来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这樣,学生就必须联系文本内容去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考虑到本文是入情入境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课堂结束前,笔者还进行了合理拓展。“你赞成桑娜的做法吗?”“假如可以面对桑娜夫妇这类穷人,你想说些什么?”笔者鼓励学生由内容想开去,由阅读课文走向表述自我。大多数学生赞成桑娜毫不犹豫帮助邻居的做法,赞美了她淳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也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呈现出纠结的一面,对人物的看法从生活现实和精神品质两个方面去考虑。对此,笔者并未过多干涉,因为六年级学生已拥有相应的独立见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笔者鼓励他们言之成理、言而有序。学生尝试着谈真切的感受,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评价文中主人公的做法,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科能力。
  三、注重方法习得,实现学习迀移
  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实现从“教”到“不用教”的转变,所以方法、策略的习得显得尤为重要。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重在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提问题;《蝙蝠与雷达》重在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和联系生活实际上提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重在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重在检验学生是否有了提问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笔者淡化内容的讲解,倾力策略的教导。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笔者借助课后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习怎样从内容方面提问题: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去提,也可以针对全文的内容去提。在针对部分内容提问时,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提问,如“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可以从内容与现实冲突处提问,如“母亲为什么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通过以上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了提问题的方向。在针对内容提问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抓住中心段进行质疑,对难理解的词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等等。在实施从写作方法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问题,以及提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同样要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与策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支点。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拥有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四、善用媒体方式,进行审美熏陶
  身处信息时代,学生对媒体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不妨顺应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善用媒体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对他们进行审美熏陶,进而习得语文核心素养。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本单元学习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在《观潮》一课中,要突破的学习重难点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如果单单依靠课堂讲解和阅读交流,难以对审美体验实现有效传达,学生想象的画面内容单一,缺乏主动性和技巧性。在学习过程中,笔者适时借助网络链接,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声音,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和壮观景象就尽收眼前,那种汹涌澎湃之美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后再进行想象,内容随之丰富,描述也生动了起来。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动情地朗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比拟的。毫无疑问,利用网络课件的形式组织教学,不仅内容更加丰富,程序更加流畅,还可以赋予学生生动的审美体验,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笔者借助文本特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发展,重方法获得,轻知识灌输,善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成审美体验。沿着这样的教改方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被具体化,被融入有效的教学活动中,犹如涓涓细流,在静默的岁月中流淌,以自然的方式润泽着学生的身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