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笑雪 吴粉侠

  [摘  要]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陕西提出的“四个一流”建设更明确了各高校分层次有特色的一流建设方向。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规划好自身办学定位,做优秀的、有特色的一流大众教育。本文首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进行探讨,然后对“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论述,最后对“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本科院校;层次化;发展路径
  2015年国家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等“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陕西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结合教育实际,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统称“四个一流”建设[2]。这些“一流”项目建设的启动,进一步明确了各高校分层次发展的指导思想,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层次化、高水平发展,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模糊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校教职工地缘结构比较单一,存在经验少、观念陈旧、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前瞻性思维,不能把握时代机遇,无法准确定位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学校发展易失去自身特色。
  2.经费短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于地方政府,数额有限,在自筹经费方面又缺少资源,很难为其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2016年部属高校的经费达到上百亿,一些规模较小的人文社科类部属高校的经费也达到10亿左右,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经费基本在3亿左右[3]。经费的短缺使得学校在发展中处处受限。
  3.师资队伍建设困难
  按照国家发展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4]。“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应用型转型的重要保障。但是这些院校既没有足够的经费,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入兼职的行业专业人才,在本校教师的培训上也面临很多阻碍。
  4.思想观念保守,管理水平落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由专科院校升级而成,很多管理方式沿用专科时期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僵化,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困难重重,培养质量堪忧,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是既不能让学生满意,也不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一流”建设带给地方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5],这需要所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共同努力。
  1.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清楚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
  高等学校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朱清时认为,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普遍能取得一流的成就,这样的学校就是一流的学校。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一定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去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产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而地方本科院校则要认清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确定自身发展定位及特色,本着为国家担忧、为社会发展负责的使命,以学生为本,切实关心人才成长,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2.地方本科院校要避免趋同化发展
  关于一流大学目前并没有统一标准。现在各排名机构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量化的指标对高等学校进行量化排名,量化指标包括教师中博士学位数、学生人均占有图书量、学生入学分数、研究项目和经费收入、高水平学者、出版著作数量及所受各种奖励等[6]。但是这些量化指标往往使得高校同质化发展。如果地方本科院校也以此为衡量标准,将使得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丧失自身应有的价值和应承担的责任,发展目标与国家要求、社会要求、个人要求相差越来越远。
  3.地方高校应注重所招收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本地普通家庭,大多数学生受条件限制,缺少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及心理素质都令人担忧。我校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更应加强对师范生——未来教师的思想素质的培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及所招收的学生特点,应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重中之重,从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一流”的发展道路。
  4.地方高校应在服务社区、提供持续与终身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保持终身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地方性高校应该为本地从业人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努力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推广技术。
  “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准确定位,确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转型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走“地方性”“应用型”之路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地方需求,确定学校办学目标及特色。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的定位是:地方型、师范型、开放型、应用型,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教育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是符合地方发展的一个目标定位。
  2.创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模式,扎实推进发展规划落地实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统筹各方面资源,建立开放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发展规划的落实路径。首先,地方高校应积极与所在区域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国家在边疆高校发展中采取对口支援计划,我校可以借鉴采取该方法,与西安高校建立友好对口支援单位,在科研、师资培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援合作。第二,地方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我校位于西咸新区腹地、“关中—天水经济带”区域内,应积极融入区域的开发建设。我校作为师范类本科院校应与地方教育系统加强合作交流,为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并且可以依托我校各个专业优势,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为地方文化建设增添活力。第三,地方高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实施国家“双一流”、陜西省“四个一流”发展战略,我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从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角度实现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协调发展。我校现在除了师范类、艺术类专业外,还有经济、管理、工科等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应向社会需求转变,在服务社会经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研究课题。   3.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8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8]。“四新”建设需要各学科跨界交叉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它们涉及工科、理科、人文科学等知识。大学教育要进行改变,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交叉融合等能力,传统的理科、工科、文科等单个学科的学习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这需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4.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多管齐下,建立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队伍。首先通过外聘兼职教授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我校每年会聘请各大学的知名教授来学校作报告,但是这些教授往往作完报告就不再与学校联系。因而可以进一步采取一定措施,聘请这些知名教授为兼职教授,鼓励各院系与这些知名教授建立长久密切合作的关系,有助于院系学科建设的发展。其次,通过外聘行业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缩小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聘请行业高级技术人员不仅能为地方本科院校带来最前沿的技术和信息,还可以带来实战项目。一方面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际工作案例,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衔接。第三,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要提供渠道,定期派出本校教师到行业企业或其他高校学习锻炼,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学校只有培养出一批既有教师素养又有行业资质的,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新建本科学校的定位,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
  5.软硬结合,加强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内动力
  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专科升格而来,思想观念保守,管理方式落后,所以应优化内部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广大师生的战斗力。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各种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完善内部治理和加强监督,优化服务,规范管理。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人员以服务师生为己任,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帮助学生构建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学校在迎合外在评估量化指标外,需要建立有利于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推进“四个一流”建设的同时,要改变目前以学术水平为主的评价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机制要从一元转向多元。不仅要有社会排名的评价排行榜,还要有院校自我评价和改进性评价机制;不仅要重视科研评价,更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特别是人才培养过程性的评价;要加大教学权重的评价,真正重视并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的评价应区分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地方性高校应该增加高校与社会需求对接程度的评价指标,促进学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结  语
  面对“一流”本科建设,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应认识到“一流”建设不仅是国家与地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更是地方本科院校超越式发展的机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分析自身条件,依据所在区域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设计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服务并引领地方社会发展,实现学校在转型中超越式发展,在“一流”建设中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5。
  [2]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2016。
  [3]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38卷第1期,第46-56页。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
  [5]马陆亭:《高等教育要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8期,第9-12页。
  [6]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9卷第23期,第26-30页。
  [7]吳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第1-3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  陕西咸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8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