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有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成峰

   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成长为富有个性的、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善于学习的创新人才。
   一、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目前,许多学校在升学的压力下,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类教学,并且扬理抑文。据了解,某些知名高中自主招收新生时,不测试语文成绩,只需要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的考试,这样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某些欠缺,也直接影响了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文科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影响下,学生片面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上急功近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在学生考试成绩的逼迫下,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又迫切地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的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而不匮乏,有较高的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具有发展意识的教育,才是顺应我们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包含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超越的人性观、注重陶冶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四个方面。在当前教育和社会需求产生重大矛盾的状况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人文教育强调,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其实施者也是人,因而,以人为中心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其本职工作。具有人文精神倾向的思想家、教育理论家、美国人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教徒、民主党员、工人、农民、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教育应该促进人生的价值,即帮助每个人聪明地、愉快地、象样地活着。
   人文教育还更进一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应该强调整体人性观,应该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域发展。认为过于重视理性,偏于知識,会导致人格的分裂,造就不完善的人。
   二、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涵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教学中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教学渠道,开发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启迪。生活中的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广告牌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极好资源。在学习歌颂家乡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家乡的文物古迹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了解其中有值得学习的名人或历史文化名地。同时教师可以搜集这些资料,让学生与家乡的名人“亲密接触”,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亲自感受。在交流参观的过程中学生内心会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无形中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正确地形成。
   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现出来的凌云壮志、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三、满足学生人性需要,促进个性发展
   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性,发展学生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特别是高层次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为别人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比如,坐要抬头挺胸,双手背后,说话先举手。坐不端正,就会视为上课不专心而招致老师的批评。发言不举手,就会当作扰乱课堂秩序而又招致老师的训斥。殊不知,发展个性要以宽松民主的氛围,融洽的教学情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构建民主、友善的新型关系。课堂上少给学生以规矩的约束,多给他们充分的身体自由和心理自由,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波、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里程。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闪烁着生命的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生命存在的形式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被关注的对象。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能成为各行各业高素质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四、创造愉悦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运转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让学生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我的情意和體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教,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展现教师自身魅力而对学生的学习乃至其终身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非一日之功,也很难在短期内发挥效应,需要我们长此以往的、坚持不懈的抓下去。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决不能图一时之快,急功近利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去迎接语文教育的真正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志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理念[J].文学教育(下),2009.09.
   [2]张惠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3.
   [3]张朝文.语文教学要充满人文关怀[J].中学语文,2009.12.
   [4]邢立新.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5.
   [5]陈燕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赵成峰,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镇喜集九年制学校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5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