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厌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明贤

  摘 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比例增多,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年龄较小,人格还不健全,在学习生活中很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心理问题。据统计,我国乡镇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且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本文主要分析留守儿童厌学问题及其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厌学;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子女被迫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只能留在原籍学校学习的学生群体。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愈加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更是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帮助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 留守儿童厌学现象及原因
  (一)留守儿童厌学现象
  留守儿童厌学现象是指留守儿童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现象,比如孩子不爱上学,经常借故旷课甚至逃课,上课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经常抄袭作业或不交作业等,都是厌学的基本表现。
  (二)留守儿童厌学原因
  1. 主观原因
  玩乐心重,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性格有缺陷,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交流,很容易被教师和同学忽视,在学习方面产生消极心理;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无人理解,导致自暴自弃,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
  2. 客观原因
  a. 家庭原因:近年来,我国乡镇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产生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常常是由爷爷奶奶带大或是叔叔伯伯带大,相对而言,这一代人的教育思想比较陈旧落后,或是过分溺爱孩子或是一味指责、打骂孩子,也有部分家长本着“学习不如学技术”的思想管理孩子,这些都是造成留守儿童厌学的主要原因。b. 学校原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内容枯燥、被老师批评等而变得厌恶学习。
  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笔者为了更好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西北地区某小学100名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均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在校学生,年龄在7~14岁之间。为确保调查分析的准确性,专门请8名心理健康专家和12名留守儿童教育导师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围绕“是否对自己学业感到焦虑”“是否经常会对同学、教师或监护人发脾气”“是否主动和同学交流”和“是否经常做家务“等主题展开。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分析,可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自卑心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尤其是在孩子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更应该陪伴在他们身边。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缺少依靠和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就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2)有逆反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将自己当作“小大人”,在受到教师或监护人的指责时,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与其发生矛盾。(3)有孤僻心理。据调查,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数都是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甚至常年不回家,使得留守儿童心里的话不知道向谁述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最后变得孤僻、自闭。(4)有心理负担。留守儿童家里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会在家做家务,包括做饭、照顾幼小等,使得留守儿童过早体会到大人的辛酸,导致心理压力变大。
  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1)家庭环境。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曾言: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基地,少年时期也正是孩子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无法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很容易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如自卑、懦弱、孤僻等。(2)隔代教育不當。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一代人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很大差异,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隔代教育大多比较失败。(3)缺少情感依靠。家庭是避风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普遍对父母有一种依赖感,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孩子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取情感来代替亲情的不足,留守儿童大多年龄不大,分辨能力弱,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诱导,出现不良行为。
  三、 留守儿童厌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用爱化人
  留守儿童大都年龄较小,人格塑造和思维培养还不健全,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人格塑造不健全。因此教师应该充当孩子们的朋友,关心、关爱、尊重、理解学生,用爱构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孩子也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留守儿童,常常可以从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将自己对他们的关爱表露于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甚至于喜怒哀乐之中,真心实意地包容他们的缺点,宽恕他们的错误,期待他们的进步,时刻记住他们只是孩子,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等待你为他们指明方向。当下师生关系更多是一种上下级,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这种情形下,学生很难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与教师成为良师益友后,就会将心中的苦恼、悲伤向教师倾诉,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尊重、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平等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不空洞说教,要有耐心,要讲知心话,不计较,不抱怨,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以德服人,不以势压人,这样才能逐渐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做好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纽带作用。教师要指导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沟通,使其淡化父母外出工作后的失落感和被遗弃感,能够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始终没有离开。教师应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尽量每天都能用电话与孩子沟通,最多三个月回家一次。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建立微信群,双方能够及时就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并商讨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二)鼓励留守儿童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而要给予宽容,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并且尊重和鼓励学生,“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常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你努力后一定可以的”“做的真好,你妈妈一定会为你骄傲的”等等,这种赞美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关爱,同时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自强不息的种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自信。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实际开展激励教育,让留守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主动进步的内在动力。例如笔者曾经教过的班级中有一名叫小泉的留守儿童,不仅成绩不好,而且特别顽皮,上课的时候总是弄出一些小动静。作为教师,我知道小泉并不是真的淘气,只是缺少动力,所以我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维护着他的自尊心。在一次运动会时,小泉参加了100米短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立刻对小泉进行了表扬,同时对他说道:“你的短跑能力真好,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也能提高,你就更加出色了。”之后我发现小泉在学习上更加主动了。我始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是教育好每个孩子的一种方法。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积极品质与积极体验同样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就如同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一样,良好的环境也能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当下留守儿童厌学和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为此,教师和学校可以丰富校园活动,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温暖的校园和班集体,利用师生情、友情来弥补父母外出工作时短暂缺失的亲情。例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设立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建立“爱心爸爸妈妈室”,安排心理健康导师值守“爱心爸爸妈妈室”,为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组织绘画、书法、合唱、舞蹈等多种交流活动,使留守儿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除此之外,学校应成立关爱工程领导小组,主动深入困难学生家庭开展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相关情况,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以保证其身心健康。
  (四)提高教师素质,做好学生表率
  “言传身教”很重要,相比于言传,“身教”虽然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但是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的道德素养、品德修养、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以良好的个人形象、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坚定的意志信念和高尚的德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 结语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未来和谐社会建设者。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厌学及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有效矫正其厌学心理,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其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管曼平.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9(13):234.
  [2]刘衔华,周丽华,尹洁.认知情绪调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2):154-160.
  [3]周驰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好家长,2019(15):15.
  作者简介:黄明贤,中小学一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8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