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虽兰

  摘 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际,分析了初中政治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具体的教学措施,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政治;生活化;思考
  一、 引言
  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有效运用,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于促使学生掌握更加实用的政治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生活实践水平。通过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以初中政治教学为研究,积极总结了生活化教学方法在政治课堂的有效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 初中政治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目前来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学生正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间,其能够接触到各类不同的信息,都会对其人生观念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观念,以更好的姿态应对挑战,是初中政治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所以,为了更好应对目前社会上对综合人才的需求,政治教学除了聚焦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工作以外,更需要利用好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切实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生活之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切实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实现多元化的综合性发展需求。
  (二)初中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个人的三观、心态以及思想态度的形成,与其所接受到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思想,这个时候对其观念的养成正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候,展开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更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圈子更大,其面临的问题也更多,首当其冲的即为人际交往。通过政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正确认知关系,加强对自己的认知,促成健康成长。对学生而言,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是需要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才能敦促自己综合性的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 开展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根据目前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仅仅依托于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提升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切实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有针对性的拓展和扩充,以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采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和学生展开分享和讨论,以求帮助学生更好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最新的问题上,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 人和其他生命应该如何和谐相处?2. 你所知道的人类破坏大自然的例子有哪些?并分析人类这些行为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3. 你眼中“精彩的生命”是什么?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上述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最终得出了不同生命需要相同爱护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将相对较为枯燥、单调的知识内容扩充,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以更为主动的姿态接受教育内容,拉近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之间的距离,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教學手段的时候,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等设备,帮助学生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同时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行“守护生命”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即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典型的案例——毛毛的自救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篇课文的理论知识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叫作毛毛的11岁女孩,面对绑匪的劫持,她沉着冷静地对待,使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最终和歹徒斗智斗勇了将近50个小时之后,成功被警察叔叔营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更生活化的内容教育学生,也因为具体的例子激发了学生与知识的共鸣,帮助学生积极讨论毛毛的做法和可取之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的记忆。
  (三)课后实践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政治课程的学习来源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过往实践生活的反馈和检验。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课程社会实践,用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放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使用,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与不足,使得政治的学习真正意义上回归到生活之中,更进一步契合“生活化”教学的指示,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亲情之爱”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为了更好落地实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动和沟通,教师可专门组织“一封家书”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表达的情感,尤其是难以直接开口的内容,以书信的方式表达。诸多学生在写信的时候,潜移默化间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原有和父母之间的隔阂与矛盾。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课后实践模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加强了知识的应用。
  (四)立足学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为了获得最佳的生活化政治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概念下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逐步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在推进的过程之中,生活化情境的第一步即为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出现“伪生活化”的教学情况。顾名思义,所谓的“伪生活化”教学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首先,教师所选取的素材内容并不符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消费者权益》相关内容为例,部分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容易将自己的视角即成人视角带入,使得尽管其来源生活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难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为了避免相似情况的发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其次,是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其本质上偏离了原有的初中学生生活特征。例如,在进行“友谊的天空”这部分教学过程,教师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之中的生活习惯以及传统风俗,避免出现冲突或观念不吻合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各个区域都开展了新疆班等少数民族班级,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注重民族观念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所以,教师在理解、运用生活化教学的要点过程之中,更需要做到的是避免任何“伪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出现,而是要真正立足于初中学生之中,深入其日常的生活、习惯之中,找寻符合其兴趣爱好以及实际情况的生活化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活化政治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激发对生活化初中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达到最佳的政治学习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题
  针对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而言,教师在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展开更有深度和内容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让家更美好”的学习过程之中,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想要找寻学生身边父母不负责、对孩子过分溺爱的案例相对较少,同时负面例子的举例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难以保证学生第一时间明辨是非,学会正确、积极的态度。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分析以及讲解,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填鸭式”的学习效果,即使学生对待知识内容有自己的学习以及记忆,理解了课文中成年人必须要对未成年人的衣食住行起到最基本的责任等知识点。但学生对其知识的学习往往只是以记忆性为主,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判别,使得学生的学习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也是远离学生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最为主要标志。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作为课堂的素材,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第一时间地调度起来,通过娱乐化的内容展示出嘉宾表现出来的亲情,做得可取以及存在问题的环节,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此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知识文化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殷实的基础。
  (六)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多种活动
  在生活化政治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还需要熟练运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在互相讨论、辩论的时候,不知不觉加强自己对文化内容的学习,形成强化记忆。例如,在进行“遵守社会规则”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新闻报道,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进行专门的教学。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同学对身边的侵害进行表演,另一组学生针对上一组出现的情况进行保护的表演,然后通过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表演做评判,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明确是非对错。同时教师在这次课程中一定要做好总结工作,对违法的行为给予批判,对身边保护的情况提出赞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保护自我。除了情景再现的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的辩论赛,让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进行互动和讨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贯彻生活化教学的要点。
  四、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有效的开展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不断强化学生政治学习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初中政治教学效率,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科学的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创新,从而才能迎合时代发展,进一步总结更加高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政治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仲佳富.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65.
  [2]罗新海.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探究[J].名师在线,2018(29):35-36.
  [3]俞雷.浅谈实现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J].名师在线,2018(18):33-34.
  [4]许有峰.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周刊,2018(19):50-51.
  作者简介:
  林虽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国祺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