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希 彭玥

   摘 要:自唐代以来的书院文化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到宋朝时则因其兼容并蓄的风格和爱国主义情怀等特质蓬勃发展。文章通过考量宋代书院文化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进一步分析其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助益于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书院文化;宋代;原因;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1-0021-02
  自唐代逐渐兴起的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其有许多限制,比如规定书院藏书不得外借等。到了宋代,书院突破了诸多限制逐渐发展起来,增加了可以探讨和互访的功能,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纵观当时的历史背景,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宋代书院文化的繁荣发展。笔者认为,在当代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重提书院文化,不仅能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亦有助于高等院校改革教育模式,更好地推动“双一流”建设。
   一、宋代书院文化形成的原因
   不同于唐代书院,宋代书院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唐末的战事纷乱,破坏了当时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民不聊生。宋朝建立后,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安抚遭受连年战乱的百姓,当时的统治者提出荣文教而抑武事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宋朝特别重视发展教育,通过取消唐代公荐制度等方式突破教育的特权性,鼓励人们通过读书从仕。同时,一批有识之士创立了书院,崇尚自主办学、讲学和访学,这是宋代书院得以发展的关键。宋代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书院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其投入和支持,使得各地的书院数量激增。到南宋时期,书院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宋代印刷术让宋代书院文化的发展如虎添翼,为后来三次重要的兴学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庆历兴学”“熙宁兴学”至“崇宁兴学”,兴学运动基本对当时的北宋社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扫盲。这些都促进了书院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宋代书院文化的特点
   宋代书院文化最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崇尚自由,师生可以自由地交流。朱熹曾在诸多书院讲学,如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这种自由不仅体现为沟通方式的自由,而且对待不同的想法,师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尤其是南宋的书院文化,鼓励不同学术理念之间的交流甚至争论,认为这样可以激发产生新的学术焦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学术观点避免了闭门造车,又获得了全新内容的补充,不断成长走向成熟。到南宋时期,宋代的理学发展至巅峰。
   其次,是包容并蓄的开放性。为鼓励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宋代书院文化鼓励开放门户,允许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到书院讲学,以便师生学习不同观点。朱熹曾邀请陆九渊等人到白鹿洞书院开坛讲学,尽管他们唇枪舌剑各证观点,但并不存在相互辱骂或相互诋毁的现象。这种开明的学术交流方式打破了当时不同理念之间的学术壁垒,提升了师生互相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再次,是其所倡导的兼容性。与之前自上而下的师生关系不同的是,宋代书院允许学生与老师有不同的见解。同时,学院还鼓励学生阅读、总结和理解其他学派的精华,使之融入理学之中。正是这种兼容性,促进了理学的迅速发展。为了使自身的观点与学派得到重视和发展,书院采用吸收其他学派观点等方式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另外,宋代书院文化还提倡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迷信权威,以免迷失自我与方向,要具有批判精神,不断自省与反思。朱熹言传身教,他并没有一味地效仿古人,而是在仔细研读《大学》和《论语》等经典文本后亲自集注,将自身的体悟融于其中,便于读者比对和理解。
   三、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
   首先,宋代书院文化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突破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界限,达到了兼容并蓄的效果。宋代书院文化不排斥不同的观点,因其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究和讨论。当代高校教育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空间,积极举办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与,尽可能地创造让本校学生与他校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这对促进师生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自发学习,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分享学习体验,善于接受多维知识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其次,宋代书院文化学风开明。书院文化不拘泥于上古的圣贤之书,提倡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当代高校教育同样需要鼓励学生具备质疑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结合自身的思考,培养敢于质疑圣贤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教师的教学需注重实用性,与宋代书院文化所推崇的实用性一样,让学生不断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相整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逐渐掌握重难点知识,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考察能力,让学生将书面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
   另外,宋代书院文化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用“风骨”彰显了当时宋代文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以胡铨为例可以略见一斑。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主要作品收于《澹庵文集》。胡铨刚正不阿,饱腹诗书,一生秉承正直的品格、彰显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是庐陵“五忠一节”之一。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坚决反对,乞斩秦桧、参政孙近和使臣王伦,“义不与桧等共戴天……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声振朝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義精神,大学生只有秉承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历史早已证明,我国的年轻人是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是怀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先锋,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紧密相关。虽然宋代书院已成为历史,但其尊重学生主体、提倡兼容并蓄的学习方式、强调爱国主义情怀等特质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高校教育应在现有基础上,吸取宋代书院文化的优点,努力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铨.澹庵文集六卷[A].文渊阁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刘道玉.中国怎样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3(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