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戏剧:让文言文学习妙趣横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瞿娉

  摘 要:目前,一线教师们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都停留在读文、释词、译句、背诵的阶段,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丧失兴趣,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更难领略到文言文语言的奥妙。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能将教育戏剧适当地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有趣、好玩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从“剧场游戏:身体字词”“角色扮演”“画面定格”“写讲故事”四种常见的教育戏剧范式入手,例证教育戏剧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戏剧;文言文;趣味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少不了文言文。文言文文字凝练、短小精悍、论述精辟。小学阶段,适当地让学生接触简单的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接触这种言简意赅,叙事说理形象生动有趣的文体,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言功底的好路径,会让学生一生受用。部编版教材三年级始,引入了文言文的学习。但是目前,一线教师们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还较为陌生,大多都停留在读文、释词、译句、背诵的阶段,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丧失兴趣,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更难领略到文言文语言的奥妙。
  教育戏剧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提倡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其特点在于运用戏剧技巧、戏剧范式、游戏或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能将教育戏剧适当地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有趣、好玩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 剧场游戏:身体字词,趣味激发文言学习之门
  游戏学习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将游戏有效地运用到文言文学习之中,而不是纯粹地为热闹课堂而设计。一位老师在教学《郑人买履》一课前,先设计了一个暖身游戏活动:身体字词。当老师说出一个四字词语时,学生在座位上把其形态表现出来。字词如下:洋洋得意、兴高采烈、胸有成竹、心乱如麻、惊慌失措、心急如焚、狼狈不堪、垂头丧气、自怨自艾、无精打采、愁眉苦脸……老师一边把词卡贴在黑板上,一边引领学生表现其词的形态,一边教授字词。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下面老师和学生讨论主人公郑人的心理变化,做了词语储备方面的铺垫,学生在形容郑人心理变化时,就可以选用暖身活动时的四字词语准确清晰地进行描述。这样的游戏设计,可谓有效而实用。
  受这位老师的启发,笔者在教学《画龙点睛》这一课时,课始也设计了一个暖身活动:身体字词。出示:表情:疑惑、目瞪口呆……动作:簇拥、昂、伸、摆……四字词: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腾云驾雾……教师出示一个词语,学生表演,教师讲解。这些字词不仅为后面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表演做了铺垫,而且用身体表演字词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样充满趣味的状态下学习,还用担心学习专注性的问题吗?
  可见,教育戏剧范式的运用,能极大地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同样是对字词的教学,我们换个方式,摒弃传统的指名读、齐读的方式,采用剧场游戏的方式开场,能在课堂伊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这样的兴趣学习,就能收到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画面定格,趣味解读文言语言的意思
  画面定格,像是录像机的暂停功能,把生活中的画面凝固。学生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一个凝固的视像画面,从中具体地呈现生活及事件。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一大难点,逐字解释,难免枯燥乏味。朱文君老师在教学《刺猬与橡斗》时,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方法,给文言文的教学注入了无尽的趣味。
  师:接下来,要挑战更有难度的表演——演故事。现在,我出示一句,你们看懂了,就用你的表演告诉我。我说停,你们就定格不动,接受我的采访,好吗?
  出示: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luán),欲衔(xián)之。(生表演,有表演老虎的,有表演刺猬的。)
  师:(问一生)你演的是刺猬?(生点头)你明明是刺猬,为什么老虎把你看成了肉脔?
  生:因为我肚皮朝上,所以是肉……
  师:“肉脔”是什么东西?
  生:肉球。
  師:反正不是个活物,也不怕你逃走。老虎就慢慢地过去,想把“肉脔”叼起来。谁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出示: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
  师:发生什么事了?(学生作狂奔状)
  师:(指向颠簸者)请问你怎么了?
  生:跑。
  师:不对啊,古文里是“走”,你怎么跑起来啦?(生赶紧一摇一摆地“走”起来)
  师:哇,好淡定啊!
  生:这里的“走”可能是“跑”吧?
  生:老虎那么惊恐,怎么还会慢慢走啊?
  师:聪明!发现不合乎逻辑的地方,就能打破习惯思维。古文里的“走”就是现在的“跑”。那现在的“走”在古文里怎么说呢?在后面的故事里,你会找到答案。
  师:请你一边疯跑一边读读这句话。
  生: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
  画面定格这一方式,贯穿此课文言文的教学中,毫无违和感,学生用肢体语言呈现文本内容,让读小古文的孩子获得一种全新的解读文言文的方式。学生与文字之间、古文与现代文之间、师与生之间都被打通了。课后,朱老师这样阐释戏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意义:“对于儿童而言,经由戏剧方式所抵达的感受、理解和表达比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来得丰满而深刻。戏剧教育发现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
  三、 角色扮演,趣味挖掘文言语言的意义
  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学之一是在于字、词、句的理解上,如果教师上课采取逐字逐词逐句地翻译串讲,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而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身又是以富有戏剧性的和哲理的故事居多。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将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增加课堂的功能和趣味,加强学生对文言文浓厚的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猫斗》,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表演:1. 左右手分别代表黄白二猫;2. 动作简洁,一个分句对应一个动作;3. 同桌合作,一人侧重表演,一人侧重解说。学生上台表演,教师相机提问。
  师:老师特别欣赏你们设计的“四目对射”,怎么想到用弯曲的食指和中指来表现?
  生:黄白二猫都盯着对方。(手做动作)这是黄猫的眼睛,这是白猫的眼睛。
  师:真有创意!要是再用点劲儿就更好了。
  (又一组学生)
  生:我觉得“耸毛竖尾”我们设计得好。
  师:这么自信,说说吧。
  生:翘起大拇指表示“耸毛”,翘起小指表示“竖尾”,手指都要用力。
  师:有道理。那个时候黄白二猫处于对峙状态,是两不相下呀!
  生:我觉得表演第二句的时候,黄猫的气势要足一点,白猫有点害怕。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享,大家一定很受启发。
  角色扮演能使学生投入文言文本的角色世界之中,在“模拟”的过程中经历生活,体验角色的形态、内心世界,融入情节及矛盾冲突之中。角色表演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可以变得更加的深刻。如上面《猫斗》教学中,通过扮演,学生对“四目对射”“耸毛竖尾”等词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表演解释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兴致盎然,对文言文中的词语细心揣摩,精彩的生成与高潮迭起,相信学生已被小古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可见,教育戏剧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解放了学生的身体,促进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课堂,不就是高效的课堂吗?
  四、 写讲故事,趣味内化文言语言的运用
  讲故事,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教育戏剧中的讲故事这一范式,能为听故事者带来娱乐与认知,同时也能发展讲故事者的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此法亦可用在文言文的语言实践教学之中。如一师在教学完《北人不识菱》后,没有循例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此篇的写法,用文言文的写法写一篇《北人不识蟹》,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写一篇“不耻下问”版的《北人巧识蟹》,并讲一讲这个故事。交流中,一生读到:
  北人生而不识蟹者,游于南方。一日,友人家中设宴小酌,席上食蟹,并壳入口。或曰:“食蟹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尔所言甚是,吾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增鲜、健齿、补钙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房前屋后,应有尽有!”夫蟹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于此篇文言文的语言已经能熟练掌握并能内化运用。而且内容有创新,语言也幽默。这一模仿改写故事,讲故事,让学生的思维不仅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并且走向深入,走向語言的实践运用之中。可见,教育戏剧范式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着深度学习的方向迈进。
  此外,教育戏剧中的墙上的角色、思路追踪、坐针毡等方式,也可以运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这些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只要教师合理加以运用,就一定能为文言文的学习增添学习的乐趣,只要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又何惧其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呢?教育戏剧范式的运用,会让文言文的教学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崭新天地,定能让文言文的学习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李小敏,甘维,马磊.将教育戏剧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V.3(6):160-162.
  [2]耿志燕.小古文学习化难为易的方法[J].江苏教育,2018,1220(81):73-74.
  [3]周晓霞.用戏剧的方式教小古文:朱文君《刺猬与橡斗》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2016(7).
  [4]顾纾.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瞿娉,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