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历史学科信息技术融合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艳

  摘 要:在教育大数据不断深化和应用下沉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在教学方面,无论是在教室还是互联网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从内容、手段、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都没有明显变化。(杨现民等,2016)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核心素养;创造性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目标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杨宗凯,2018)
  2019年7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站在从1.0奔向2.0风口浪尖的一线教师的我们,唯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及时转变观念才有可能在教育信息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从2014年启动的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开始各学科都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2017版《课程标准》对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做了三个方面的说明,包括该素养的概念界定,该素养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该素养所要求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融合。唯有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才更有可能将时空观念具体化、历史情怀“可视化”,创新、融合、有效的培养青少年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索、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能力。
  但是,在信息融合的尝试过程中,我们的探索遇到了重重困难,由于教师思维模式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时下出现了种种误区:
  误区1:教师成为主体
  在很多信息融合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虽然每堂课都生动热闹,但只是片面的传授知识,忽视对历史思维的培养。往往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播放课件、播放影视资料、展示史料资源,变成了教师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并不能够留出足够空和时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课堂吸引,但因为缺乏思考、探索,反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可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误区2:为了信息化而盲目信息化
  我们在信息融合的课堂上,为了展示信息化很容易造成本末倒置的局面。有一些环节,口头讨论就可以及时完成的任务,非要用上大小屏互动。有一些资源,明明课本上就有,非要用网络上并不准确的资源。甚至有一些老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播放自己的微课,那为什么不能直接讲解呢?这就是常说的“所用非所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程度和应用的积极性、易用性和有效性。
  历史学科当然需要信息融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史料转化为“可视化”资源呈现给学生,发展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直接地实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突破,更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了解学生当堂掌握情况,促成新的评价体系的生成。
  随着教育信息化从1.0开始向2.0迈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会发生变化。学生不再是只从教师和学习内容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在环境中学习,这个环境里有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伙伴、学习网络。鉴于此,我们应该探索建立新的教与学关系,利用教育大数据资源创建基于情境的学习。
  2019年4月,我参加苏州高新区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参赛的课题是统编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本课内容由四大发明中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入手,引至宋元时期交通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其教学重点在于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而学生的难点在于不能理解这三大发明的真正价值,以及古代中外交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出于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我在这堂课上大量融合了信息技术。经过尝试,这一课的信息技术融合是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促成了他们的合作与探索。
  我主要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跨学科融合
  《宋元時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四大发明、宋元时期的交通与文化交流。除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之外,与物理学科、地理学科等均有一定的联系。以往课堂上通过读地图、讲述原理等方法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效果一般。特别是三大发明的一些科学原理,对于科技历史不太熟悉的话不光讲不清楚,甚至可能出现科学性错误。因此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我做了跨学科的尝试。
  首先,在宋元时期的交通这一部分,我运用了LocaSpaceViewer这一地理学科使用较多的软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我校所在位置,再利用软件由点到线地寻找路线。在直观又立体的动态地图中,引导学生找出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陆路和海路。配合我设计的情境“我们收到罗马的一份订单,要前往罗马送货”,最终由学生确定宋元中外海上、路上交通路线。
  其次,运用科技历史的知识,与物理老师连动阐释清楚从司南到指南针再到罗盘的发展历程。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涉及物理课,但是小学的科学课的基础使得他们可以理解指南针的简易原理,但是历年总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指南针是四大发明而司南不是?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黄兴博士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的论文《天然磁石勺“司南”实证研究》,他在论文中对司南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这篇文章解决了这个学生的疑问。如何让学生简单明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带着论文与学生的疑问,与学校的物理老师进行了讨论,并将物理老师的解释录制了简易的微课,在课堂上由专业的物理老师通过最通俗易懂的原理,利用最简单的物理实验设备,给孩子讲解了:1. 司南实际的困难。2. 指南针形态的进步。这一环节引发了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并解决了孩子心头的困惑。同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古人真是了不起啊”!从而也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突破。   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学科融合,开展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与学习,这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 史料阅读引导分组辩论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地位,历来存在争议。直面争议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索真相,更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素养。通过大小屏互动,将中德学者的往来信件的相关内容推送给学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反驳德国学者的说辞。
  根据信件内容“谷登堡的发明无疑地没有受到中国或朝鲜的印刷技术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信件中“铅字制造”和时间点展开反驳。学生通过阅读信件相关内容、课本地图以及补充的古登堡印刷术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加强了活字印刷术工艺、发展历程、传播历程以及世界地位的认识。通过多次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习惯。这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期望达到的一个培养目标。
  更不用提,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亲手探索得出的结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影响了世界”,对于他们民族自豪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培育有多么的有效且水到渠成。
  三、 影视化资料的合理应用
  说到信息融合,相信最简便直接的融合点就是影视资料了。对此我的想法是这个资料必须是课堂活动无法取代、且确实需要的。出于活跃气氛、引发学生兴趣而引用的影视资料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很可能课堂活动已经进行到下一个部分了,而学生的注意力还在视频中。结合本课实际,当前三大发明的工艺最常见于社会活动的是活字印刷术。特别是木活字印刷的工具在购物网站就可以直接买到。也就是可以在课堂实际操作的,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太能够当堂实践,也来不及课前让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我改用了网络视频资料,请学生边看边记下木活版印刷的工艺。并请学生将所记下来的工艺流程用到了“反驳德国学者的说辞”的讨论中。这里的视频资料使用是必要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化、融合性的信息素养养成的。
  四、 不设限的板书激发创造性
  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中,对于三大发明的作用,课本上没有具体的表述。但是這确实是学生应当有所了解的。我设计了情境希望学生通过中外交通板块“我在船队能做什么”进行讨论,由学生自然生成结论。这个过程中我想应当有所引导,但是所有学生所述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当予以采纳,毕竟这是一个自然生成历史结论的过程。历史学科“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正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能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但是利用了多个白板页面并排的方案,可以将学生所有的结论都以板书形式列出来,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被记录下来,容易产生荣誉感,激发进一步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白板整理,形成个性化的结论。
  前文所述,信息化的历史课堂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教师中心的课堂,但是通过不设限的板书实现创新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这一课中,总体框架是通过创设情境实现的,第一部分三大发明的情境是“我为大宋正名”“大宋无所不能”。第二、三部分宋元时期的交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设的情境是“我们收到罗马的一份订单,要前往罗马送货”,通过设计商队路线、对船员进行考核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初中历史学科要达到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信息技术的融合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信息技术是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工具。
  技术只是技术。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学习任务。我们坚持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每一个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发言、讨论、合作、探索并不均衡,但是通过恰如其分的信息融合,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实现学生主体,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胡艳,一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