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顾·梳理·比较·拓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华忠

  ★案例背景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复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的复习课。本节复习课既不同于练习课,也不同于单元的整理与复习课,所复习的只是分数意义这个单元的一部分。因此,复习的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分数表示数量这一层意义上,而学生对于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层意义,特别是对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同时,分数在表示多少时,具体数量的绝对性和分率的相对性,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那么,复习时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又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进而能够达到知识性与思维性的统一。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给足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实现再创造,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引出课题
  师:先出示 。
  师:看到 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知识 ?
  师:在直线上表示出 。思考:要表示一个分数,需要注意什么?
  评析:上课伊始,让学生回顾再现所学内容,并初步梳理分数意义的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梳理建构,深化拓展
  (一)理清关系,完善意义
  评析: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此环节通过学生富有个性的方法展示,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引领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课内总结,内化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总结:分数的意义是多元的,既有课本上的定义:“部分——整体”表示分数;又有除法的意义,即课本上的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理解比较清楚,但对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薄弱的。同时,分数在表示多少时,具体数量的绝对性和分率的相对性,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本节课教学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学习中易错易混的难点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力求在查缺补漏的同时,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两小节内容进一步融合,深化和拓展學生对分数意义的再认识。
  (一)在交流互动中拓展分数的意义
  分数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从图形中联想到后,教师抛出“还有不同的分数吗” 时,课堂沉寂了,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同时适当地介入学生的讨论中,当多数学生能想到白色部分是红色部分的后,教师进行追问“刚才别人想到了,而你怎么就没想到呢”,使学生再一次陷入沉思,这样,促使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那么,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疏理“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既可以用倍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以后还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从而把分数与倍、比进行融合,不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架构,还为后续学习用分数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二)借助数形结合进行量率的辨析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即在“辨一辨:一条绳子的和 米一样长吗”这一环节,体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当学生试着比画米的长度后,这时老师适时介入,拿出米尺,借助直观的米尺验证并最终调整到实际米的长度,随后教师的一句:“现在米比画完了,我们再来比画一下一条绳子的。”更是制造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当学生表现出对于比画“一条绳子的”的不知所措时,此时,教师又故作不解而又不失时机地说一句:“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更是点燃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米尺又来了,而米尺简直成了学生的救星,让学生借助米尺,用直观的形来讲解抽象的数,也体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三)在自主探究中促进深入思考
  教师从课一开始的“看到你能联想到什么”,到最后一个环节的“你能用阴影表示出dm2吗”,这一个一个问题的设计,独具匠心。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试着动手用阴影表示出dm2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及时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析来明晰道理,甄别正误,并在教师追问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