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学生情思激越的宜“学”环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健

  摘要:以《将进酒》信息化教学为例,就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互动等方面提出了让认知活动走向情境、让感性认识联通理性思维、让教学互动走向深度生成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C/03C-0055-04
  所谓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者”的周遭外界。但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客观环境,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知性”课堂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看来,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就是积极构建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参与的学习环境的过程。日本开放式教育启蒙者、知名教育专家加藤幸次在《学习环境的创造》提出,21世纪所需的学习环境的创造,不是静听教师的讲述、背诵其内容,而是建构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能够做出彼此回应的“应答性环境”。现以李白的《将进酒》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出策略性建议。
  一、变“学习时空”为“学习情境”:让认知活动走向情境
  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展开的。教学时空不仅作为自然性时空,以一种“存在性”要素(诸如教师、黑板、桌椅等物的要素和教师、学生等人的要素)呈现出来,而且更多地作为社会性时空,以一种“建构性”(诸如师生关系、教与学的互动方式等)要素彰显出来。因此,学习环境应该是在“存在性”要素构成的客观环境基础上增设人为的“情愫”印记。
  (一)打造数字化信息情境
  情境教育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提出要建立“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学习情境。其教育设计意图就是要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或知识产生的情境之中。但是,由于作品的年代久远、时代复杂、作品意境的蕴藉以及教师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有教者播放《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的视频,通过视频诠释诗人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个性风采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创作风格。应该说,这种情境的创设旨在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但似乎与作品解读的关联度不够。另一位教师则播放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高峰声情并茂的朗诵来感受李白不羁的情怀和愤激的情感。应该说,这种情境设计以情激情,易于激发学生探析文本的积极性。第三位教师则是对高峰的《将进酒》朗诵视频进行“视频编辑”,根据《将进酒》的诗句意境选用不同的《将进酒》诗意图片素材穿插在朗诵视频中,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再次合成,从而进一步让“诗画”间形成意义空间。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为构建“全信”的信息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情境
  班级授课制度形成之后,不仅可以大规模地培养人才,而且在集体学习环境中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个体竞争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合作学习中的有效合作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要研究解决的“自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协作式学习的方向。教师在诠释《将进酒》诗歌标题时问:“将进酒,谁请谁喝酒?”学生结合注释应答:“是元丹丘请李白喝酒。”那么,请同学们看诗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思考:“为什么此时却是李白在邀请元丹丘等喝酒?”对于具有一定思维挑战性的问题,也是学生个体独立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共享集体思维的成功,并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李白反客为主甚至喧宾夺主,不仅凸显其狂放不羁的性格,更是寄予其怀才不遇之后的愤激之情。当然,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可以将各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合作学习成果的分享。
  (三)创设踊跃展示的情境
  传统教学中,学习成果的展示通常是通过学生朗读、书面作业和黑板板书等形式来实现的。由于展示受到教学时长、参与人数以及能否直接展示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学习的成果总是部分展示甚至沦为“优等生”的精英表演。因此,当下的课堂教学总是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里,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是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上传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将进酒》诗歌后,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将学生个人配乐朗诵的视频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由此可见,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不仅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踊跃展示自我,而且还可以享受学习与技术无限交融之后的学习快意。
  二、变“呈现手段”为“思维支架”:让感性认识联通理性思维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信息的传播过程。传统教学的呈现手段多为口头语言、书面板书和实验演示。而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强调要为学习者课堂学习的自主意义建构提供学习支架。所谓“支架”,本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当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邂逅之后,兼用形声呈现教学信息并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变换“处理”的教育技术,不仅对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传统教学“华丽”转身:不仅呈现的材料有鲜明的画面、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形象,而且为学生多个学习感觉器官的参与提供可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的提升。
  (一)搭建思维运思支架
  英国心理学家维克斯认为,理智通过两条道路认识现实:一是与逻辑推理、演算和图解描述直接有关;二是与形象感受,与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由“背景”中区分出“形象”的能力有关。语文教学显然主要是通过第二条道路来实现的。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感性思维,也有在情感维度上的理性思考。在《将进酒》教学设计时,教者将学生的个体朗读与配乐视频播放相结合、将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诗人背景資料理解结合、将学生对饮酒的认识与诗人的饮酒表现结合。在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在羡慕这些因为饮酒而留下美名的饮者呢,还是另有所指?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的深度理解,教师用课件出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等诗句,并配上不同诗境下的李白饮酒的图片,从而理解诗人做“圣贤”不得之后做“饮者”的自嘲与自我安慰。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信息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信息途径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进行意义的重构和创造。   (二)提供可视化思维支架
  所谓可视化,是指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根据心理学关于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与学习获得(分别是83%、11%、3.5%、1.5%、1.0%)的关系,突出视听结合,兼用形象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将进酒》诗歌时,教师播放了两种风格的配乐视频:一种是激越,是诗人饮酒正酣时的形象;另一种是低沉,是诗人饮酒已显醉态的形象。在两种状态下朗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诗句。虽然风格不同,但学生依然可以通过朗诵者传神的、形象化的表演,来感受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精神追求,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与尔同销万古愁”矛盾心理的理解。
  (三)让思维沿着支架爬升
  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具有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且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的。《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因此,通过信息技术,让文本形象具象化,通过联想、想象实现思维的跳跃式提升。在对《将进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进行理解时,全诗结句在“愁”,表现出诗人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但是,诗人的好友杜甫却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是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的,那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显然,通过学习资料的呈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共享思维方向、路径、媒介和线索,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由感性的表层走向更高更深的意义境界。
  三、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互动”:让互动走向深度生成
  (一)促进信息传递的多向互动
  学习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活动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的行为。从“学习共同体”的视点看,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就是要在全体学生整体推进的同时,促进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从而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引导学生整体吟读《将进酒》之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传统教学通常是让一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口头回答,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但这种课堂展示与分享并不充分,有时甚至基于课堂秩序的维护,压抑着学生的信息传播的冲动。信息化学习环境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微信、QQ群等多种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展示交流,而且可以深度讨论,从而促进信息的互通和有效分享。
  (二)加快信息分享的选择互动
  传统教学的课堂实施,常常会出现教师的原有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交互中难以有效展开,有时甚至会出现危及原教学设计的现象。一些教师不是灵活地视学生的学情需要进行修正,而是沿着自身原有的设计思路“硬”把学生往既定的教学设计路径上“牵引”。在对《将进酒》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进行分析时,学生回答说:此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易老”的感慨。但是,教师依旧要学生挖出其深层次的意义:表层是“青春易逝”,深层是“功业未成”的慨叹。显然,这是对学生现有结论之后的故意“拔高”。实际上,首句只是情绪的铺垫,仅为诗人的“开怀畅饮”和“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而已。从这一点看,教师不仅未能对学生发出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回应”,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尊重和分享来自学生的信息。这种所谓的信息传递,虽然有互动的形式,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分享式的交换,依旧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对学生强迫性赋予。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授课制就是要在共同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适度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享知识的学习姿态和学习行动。
  (三)提升信息创新的生成互动
  《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显然,现代课堂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知识分享之后的观点碰撞。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给予者。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看,是信息在传递、分享之后的创生。对《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句的理解,学生看到的是诗人的纵酒狂欢。事实上也只有性格自信豁达的李白才能说出如此的豪放之语,也只有这样的豪放之语才能彰显李白的恣肆狂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信息的创生空间,教师用课件展示诗人曾写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等诗句,引导学生认识到“及时行乐”只是诗人放诞不羁的形骸,是诗人的性格之真而非思想之实。诗人所追求的依旧是“人生得意”,其内核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因此,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不仅尊重每一个学习者的自由表达,而且谋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享信息之后的创生性学习,并在多样性的对话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求索和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章跃一
  Abstract: Taking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of "Invitation to Wi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s, such as putting cognitive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connecting perceptual knowledge with rational thinking, and develop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towards deep gener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