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峰

  [摘 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核心要素,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四个核心要素相互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有效提升。
  一、信息技术中的核心素养内容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与通信、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方面知识内容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字化实践、信息思维、信息责任以及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内容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
  1.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在数字化时代下逐渐成长,只有具备超强的数字智慧与数字化实践能力,才能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成长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应对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工具以及资源,培养学生在数字化实践能力的应用下,能够独立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以及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
  2.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信息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其对信息思维进行自觉感知。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对学生认识信息、整合信息以及体悟信息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可以准确判断不同信息对个人及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具备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物体的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以及加工处理的能力,并对事物的来源以及过程形成一个快速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自我信息感知力与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承担信息社会责任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责任担当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须要承担起维护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安全的责任,并在信息化社会中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明公约以及道德规则,这也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承担的信息社会责任。
  4.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教育行业领域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一直处于高度关注的状态中,尤其是该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帮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基础计算机知识理念,对解析行为、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系统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对抽象的问题利用具象思维进行转化,并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有效应用对真实环境进行模拟,从而在其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意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性,再加上授课内容的限制,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很难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核心素养与授课内容有选择性地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
  1.针对数字化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
  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理解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提升其数字化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知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切实提升。如在带领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作品时,笔者以“自我介绍”为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电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设计方式与使用软件不受限制。对于接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初期的学生而言,开放性的设计内容不仅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也能够在锻炼自身创新意识与数字化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已经熟悉数字化工具,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的学生而言,在进行“自我介绍”作品设计时,可以通过ppt、美图秀秀、Word、PS以及Scratch等软件的应用完成作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地使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在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同时,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2.针对信息思维的课堂教学
  信息思维是学生能否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并对其探究能力的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授课内容,将培养学生信息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自身的信息思维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开展“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的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小小侦查员”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对警察侦破案件的方法进行学习,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材料,对可能出现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得出卡号、密码、住址以及身份证的信息泄露,都可能带来很大的信息隐患。学生的信息思维意识不断提升,意识到学好信息技术对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切实完成对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
  3.针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
  在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并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帮助学生形成信息社会的责任素养,引导其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体验开展相关的主体讨论活动,鼓励学生根据主题以及自身的体验进行讨论,怎样才能正确使用网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寻找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让学生在讨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循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有秩序有道德地开展信息活动,养成良好的信息社会学习及生活习惯。
  4.针对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
  计算思维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是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課堂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在不断学习与探究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项目程序的设计环节。如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需要设计的项目流程进行分析,抽象出数据输入—运算—输入的程序问题,并通过设计、调试等环节,完成对项目程序的设计流程。学生通过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够提升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锻炼自身计算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进行常识教学以及技术机械方面的应用,而是鼓励学生使用学科素养的思维对信息化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思考,让学生对复杂的信息化社会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帮助其可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通讯世界,2019,(08).
  [2]韩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9,(08).
  [3]潘洁.探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生活化教学策略[J].才智,2019,(23).
  [4]任国伟.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9,(23).
  [5]何欣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6]何延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