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键词教学:让每一个孩子更有灵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正磊

   在初中任教语文20年来,接触到的大都是城郊结合部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访谈后,我了解到我们学校许多学生基础相当薄弱,小学六年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远远不能承担初中阶段的学习压力与强度。在几年的实验、实践后,我决定从“关键词”入手,竭力使语文学习走向简易、有趣、深刻。
   为此,我学习、参考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理论,尤其是从当代著名课程理论与研究专家安德森及其团队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汲取营养,将四个“知识”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运用于关键词教学,并将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词定义为“由教师或学生选择、提炼及开发的能够促进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词语或短语”,并根据它的构成分为“事实性关键词”“概念性关键词”和“策略性关键词”三类,“关键词”指向四类知识,通过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建立了个人的“关键词教学法”理论体系——“四三三”系统,即四项原则、三种应用方法、三个系列。四项原则指主体性、文本性、差异性、人文性等四项原则,三种应用方法指选取、提炼、开发关键词三种方法,三个系列指横向、纵向和“点式”应用三个系列。并于2017年底完成了教育专著《关键词教学:打开语文思维之门》,书中创新了语文思维研究,提出了“语文思维金字塔”等概念,同时创造性地设计、应用了许多关键词教学方法。2018年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9年盐城市哲学社科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多地进行推广与应用。总结过往,感受最深的就是三句话:
   “用关键词的方法学习语文蛮简单的!”
   实验之初,我将关键词应用于教学的某一个环节,以期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改良,努力将语文学习的起点定位得低一点,使每一个学生学得轻松、简易。
   我最先想到的是导入环节。导入时,学生对一大段一大段的语言表达感觉有难度,但对一两个关键词的答案还是充满信心的。因此,我为导入设计了“印象关键词”“发现关键词”“关键词审题”等导入方法,即用一个关键词说说对一篇文章的印象,从教材中注释、阅读提示等资料中发现重要的关键词信息,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赏析、探究、质疑等方法。如导入《安塞腰鼓》时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说说对视频中安塞腰鼓表演的印象,学生用“刚劲有力、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关键词表达。又如导入《柳叶儿》时,我让学生用文中一个关键词“嚼一嚼”柳叶儿的味道,学生找到文中的“苦”和“涩”(“苦中略带涩”),“痛并快乐着”等关键词进行表达。再如导入《紫藤萝瀑布》,我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表达对题目中“瀑布”的理解,追问是否能够删去或更换“瀑布”等问题,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同学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花多”“挂下来的感觉”“多而密”“特别艳丽”;最终学生还明确一个共识:更换或删去“瀑布”都是败笔,这个关键词无法取代。
   仅运用关键词导入还不足以让学生学习更简单、容易。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我还设计了“发轫关键词”,就是出示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关键点,帮助学生巧妙地理解、探究文本,如同拿掉支撑车轮的木头(轫木),开启一段奇幻的学习之旅。如在教授《卖白菜》的过程中,我出示了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卷得不紧”“卷得十分饱满”,并进一步追问:是谁说白菜“卷得不紧”?又是谁说白菜“卷得饱满”?为什么?以此引入对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过去种白菜过程的回忆与想象。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为引入的关键词巧妙地化解了阅读的难度,使阅读变得更直接明了,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迅速抓住关键的问题或文章的内涵。
   对于这些关键词的应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而且后进生(有时是特殊学生)的回答并不逊色于優秀学生,这样也有利于全班学习氛围的营造与良好学风的建设,出现了我们料想不到的良好现象。试行后一段时间,学生悄悄地告诉我:“用关键词的方法学习语文蛮简单的!”“语文一点都不难!”自然,课堂的气氛也热烈多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也频繁多了,更加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用关键词的方法学习语文很有趣!”
   实验之中,我认识到: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喜爱语文学习,光有简易学习还不够,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趣化”的元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有可持续的学习热情与内驱力。而这也可以用“关键词”的方式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简易学习时更有兴趣,学起来更有乐趣。
   我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排查,发现先利用课前3-5分钟时间开展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即“关键词联想”活动,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作为“话题”或“主题”关键词,让学生进行“趣化”的创作练笔活动。某日盐城当地下了一场大雨,创作的关键词就用“暴雨”,让学生描绘所看到的真实场景。学生写道:“天空突然黑云压顶,仿佛拉上了一层黑幕,不久大雨倾盆,电闪雷鸣,犹如末日恐怖片上演。许多市民被眼前恐怖的场景惊呆了,有的还不停地尖叫。全城白昼如夜,不少车辆都打开了车灯。”如果校园里的紫荆花开了,就定题目为“紫荆花开”。如果植树节到了,就用“种下一棵树”。如果讲到课文周敦颐的《爱莲说》,就用“心中的莲花”或者“周子印象”。如果学到《岳阳楼记》,就用“古仁人之心”。学到《核舟记》,就用“微雕印象”。有时探究“守时”,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有时探讨“交友之道”,感受古今交朋友的道理;有时探讨“穷养与富养”,反思父母对自己的教育问题;有时探讨“反省习惯”,养成自我反思习惯。这样,学生在课文阅读、生活感悟、新闻消息、学校景物、品德教育、人生启迪等内容中找到适合的“兴趣点”,并在这些鲜活的素材基础上,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一下子变得灵气多了。为了能够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将关键词的方法应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如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教学领域。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我将教材现代文中的字词组合成短语,出成“关键词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识记重点字词,形成一定的语感;将课内外的语言材料梳理成各种类别的语文资源,用相关的主题关键词进行分类,形成相对完整的系列语文素材;将语文知识中的语法修辞、文体知识以及古代文学常识提炼概括成方便记忆的“概念性关键词”。在阅读教学方面,我将关键词策略运用于文体阅读或单元阅读、专题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领域,促进阅读的“课程化”: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获取、提炼和开发关键词,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将书籍、文章标题编成“书目关键词”,形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一方面将书籍中的内容用关键词进行概括,统领知识体系,或全息主要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我创设一些“听”与“说”的情境,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用几个关键词“结构”提纲,组织不同难度的复述或即兴演讲等训练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练就学生的口才。    将语文学习“趣化”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绘制“关键词导图”。这里我参照了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理论与刘濯源的“思维可视化”理论,教学生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并与美术老师合作,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综合运用各种图饰、符号,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使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其间我还利用思维导图、图形编辑、文字处理等软件绘制了许多样图,并与学生一起手绘了一些“关键词导图”,然后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和师生的“导图”进行课前预学、课堂“学讲”(“学进去,讲出来”式的讲解)、“头脑风暴”、课后复习、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头脑中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开展更有灵性的语文学习。学生在利用“关键词导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更浓郁,思维更清晰,因而学习更简易、更轻松,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习变得有趣而快乐。更重要的是,有效学习的效果与热度有了“可持续”的保障。
   “用关键词的方法学习语文更深刻!”
   利用关键词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受益匪浅,学习习惯与成绩均有了较大改观。但这不应该是这些孩子的学习终点,而应该是另一个起点,我想最重要的是通过我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或深度思考。
   为此我尝试设计了一个叫“文化探究”的教学环节,即在学习了文章后,出示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材料,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阐述自己的理解,真实而创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陋室铭》课外拓展的教学中,我根据刘禹锡的经历(包括陋室的来历、文学成就、与柳宗元的友情、去世前为王叔文鸣不平等)整理出6则链接材料,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概括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并要求详细阐述其理由。这则材料为:(1)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受到策知州的百般刁难,半年搬了三次家,最后在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里愤然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于门前。(2)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对文学有广泛的涉猎。而且对书法、天文、医药等方面有爱好,在连州做刺史时,曾编有医药著作《传信方》,这本书不仅在当时受到国内普遍欢迎,而且还流传到日本、朝鲜。(3)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在多次被贬官的情况下,继续创作,还写出重要的哲学论著《天论》。(4)他与柳宗元是挚友,在得知柳宗元去世的噩耗后,以致“惊号大叫,如得狂病”。他克制悲痛,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承担为柳宗元抚养孩子和编纂遗稿的遗托,还在家守丧两年多。(5)826年,白居易与他在扬州相逢,因感叹他的坎坷磨难,慷慨悲歌,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以表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即席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6)长期的在外颠沛流离和政治上的压抑,使他晚年身体虚弱多病。842年,他抱病写了《子刘子自传》,在文中公开为他早年参加的政治革新运动进行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庇兮!”同年秋天,离开人世,享年71岁。学生读了材料后,也颇受震动,并准确地用一些关鍵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如“坎坷、高尚、刚正不阿、重情重义、德才兼备、豁达乐观”等,学生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也不乏创意的发言。待学生充分展示并解读自己的关键词后,我也将自己的“关键词”呈现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此时幻灯出示:他“坚韧”,命运多舛,面对磨难,仍待“万木春”;他“感性”,有情有义,面对知己,悲喜“真性情”;他“耿介”,坚持革新,面对挫折,至死还“刚正”;他“高洁”,安贫乐道,面对阴暗,傲岸成“铭文”。全班学生全神贯注,注视着幻灯上的这些关键词,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在参与编写《中国室名大辞典》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量的“室名”就是关键词。学习了大量与室名相关的资料,研究了博大精深的“室名文化”,我意识到室名背后蕴藏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是,我将室名的素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内外“室名”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开展更有质量的深度学习。在《给我的孩子们》教学中,先让学生简单了解室名文化,然后设问:“从‘缘缘堂’可以看出什么?”引导学生从丰子恺“缘缘堂”这一室名的由来以及含义入手,探究丰子恺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率真、善良的个性以及“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语)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漫画,进一步体会丰子恺的人格魅力、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在这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探究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印象。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探究鲁迅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的含义,学生可以搜索资料,了解“三味”是指:“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同醯醢。”学生还可以从中了解居室主人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的独特感受。学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时,我让学生探究清代严一鹏、方濬颐“二知轩”中“二知”的出处以及含义。学生想到《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联想到《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那么,探究出“二知”指了解别人与自己,居室主人可能是让我们明白了解别人和自己的重要性。在探究中,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高洁的操守、充满智慧的思想,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给自己的书房起室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名胜,感受书斋文化,并从文言文、古诗句、成语、格言中选择一个室名作为自己书房的名称,有时也提供一些现成的室名供学生参考。学生在“为自己的书房起室名”这一情境中会自觉地探究所选室名的意义,并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意蕴,领会到不同室名的意境与内涵,同时为自己确立远大的志向,从而激励自己,成就自己,成就未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