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框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佰贵

  摘 要:數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学科层次上彰显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涵。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框架;探索
  一、 生活化教学理念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科目,其生活化气息非常浓厚,因为数学的许多知识都可以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都包含了数学知识。因此,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而应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形成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更加有利于数学的学习,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设计。
  二、 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
  (一)直角坐标系导引课实践
  学习直角坐标系最重要的是确定横坐标和竖坐标,而横坐标和竖坐标的位置和方向的确定是最重要的,这种抽象的坐标系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因此,笔者利用找位子的游戏,让学生现场探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具体的游戏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把所有的课桌并在一起,将第一横排作为x轴,第一竖排作为y轴,然后发给每一个学生一个空白的卡片,让同学们写出自己所在位子的坐标,最后将位子做几次调换,再写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对于写错坐标的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让这些学生站到讲台上客观的观察,教师再加以指导,一定会很快地写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而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动脑变换位置的过程中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直角坐标系的意义,这比仅仅在书本上看抽象的坐标图有用得多,也更加有趣,也就是说这样的生活化的游戏能够将数学问题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这种导引课是对直角坐标系的初步了解,这种数学知识是需要空间思维的,而这种找位子的游戏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很有利的。
  (二)平面几何的导引实践
  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几何中的“点”“线”“面”关系呢?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南京吗?听说过上海吗?还有乌鲁木齐。如果乌鲁木齐和上海分别在这两个位置,南京就在这里。”我让学生拿出了地理学习用的地图册,并且让学生找到乌鲁木齐、上海和南京。“将乌鲁木齐、上海、南京连起来。”我在黑板上分别连接了这三点之间代表城市之间距离的两条线段。看着学生专注领会的神情,我引导他们问道:“这里的点与我画的大小有关系吗?”学生都大声回答没有。“对,这些点只表示位置,所以与点的大小无关。那么,在几何中的点,将是只有位置,没有大小。”进而,我又引入了线段,问道:“这些线条粗一点或细一点会影响城市之间的距离吗?”“不会。”“说得好,在几何中的线段也将是只有长短,没有粗细。”接着,我又拿出一个盛有两种颜色的水和油的瓶子,同学生:“看到水和油的分界面了吗?”“看到了。”“这个分界面有厚薄吗?”“没有。”“对!这也就是几何学中的面的概念,即有位置,但没有厚薄。”我的教学设计教学从感性具体材料入手,创设智力“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对于几何中的点、线、面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三)平行关系导引实践
  在学习平行关系时,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平行关系。学生都观察细致、踊跃发言。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抢着举手。学生甲:马路旁的一排电线杆都是平行的。学生乙:四条桌子腿是平行的。学生丙:拼音格里的每条线都是平行的。上课才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列举的实例涉及生活中各个方面:音乐、艺术、体育、建筑、交通、装饰等各个方面,我立马被学生那种争先恐后地急于展示自己的氛围所感染,不停地赞许着他们。然后,我试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和课本上的例子,总结一下平行线的定义。这时,一位同学跃跃欲试地说:“不相交在一起的线是平行线。”我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还有其他的说法吗?你认为什么能称为平行线?”学生乙就说:“一直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学生丙还补充说:“我认为应该在同一个平面内。”我一边重复着学生的表述,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平行线的概念。接着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现成的工具或方格纸进行画平行线的实践尝试。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分组活动,大家都非常投入。学生中有借助方格纸的画法,有利用直尺或三角尺的画法。我找到了多种不同画法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在黑板上展示画平行线的过程。
  (四)三角关系导引实践
  在导引学生学习三角关系时,我首先准备了多根长短不一的木棒,并且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能够率先拼出所有的三角形。这个环节结束后,我会让小组内的成员拿出尺子,量一下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木棒分别都是什么长度的,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木棒又是什么长度,然后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定义。我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这一系列三角的数学问题,好的初始问题能让课按它自身的逻辑展开。由于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学生在操作中、在相互对话中探索、思考,而学生的探索与思考、对现象的解释又为数学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课堂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澄清、抽象,使本堂数学课也就成了学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涉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概念。当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命题时,应当把他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他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建立起联系,并且已经有了一套把言语信息引起的映象转化为构成该命题意义的表征映象的规则。随着我的要求和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过程,好奇心被激发,使对命题的学习建立了与个人有关的意义联系。由三边之间独立的关系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使零散的个体逐渐趋向于相关联系,事物之间形成了组合。最后,我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推理论证,使认识得以升华。这样的探究学习无疑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迎接挑战,自主探究,又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又学习了推理论证的基本技能。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将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这样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法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符合初中学生争强好胜和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从而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   (五)概念明晰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于深奥的名词概念往往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似懂非懂,精彩的辩证关系似乎在初一学生那里难以揭示。我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一般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问题,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交通学习过程,从各种繁复的交通问题中抽象出来提醒人们的统一的交通标志,就是一种符号。这种抽象符号就是人们思维的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和结晶,而全世界在不同的场所根据同样的需要使用同样的标志就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再比如,厕所门口的男人、女人图标就是从男女厕所的特殊需要而到一般的产物,而各地所有的公共厕所尽管地区不同,厕所样式不同,但都使用的是同样的图标,也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体现。同样,机场、饭店的餐厅等场所的标志,等等,这些生活中大量的学生熟悉的事物不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最好例证吗?由此,我引入了儿歌学习数字法,“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儿歌可以在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上给学生切身感受,但要让学生具有更加自觉的符号意识,进而我引导学生理解更深的学科知识和思想,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把知识的背景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展示更为丰富的生活素材。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字化的过程,为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打下基础。数学里的概念不是死记硬背的,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慢慢总结出来的,而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从抽象到具体,因此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概念具体化,然后再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 生活化教学实践反思
  具体地说,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在观察生活,利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将课堂学习活动看成是知与情的统一过程。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学体系形成的思想方法和数学家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向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的方向发展。而且,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将复杂晦涩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生活常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调整了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心态,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充满趣味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大突破。不过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在学生“练”的过程中,走进学生中间进行巡视学生做的操作练习,及时收集学生“练”的实情,并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评与测”中“评”的内容及要点,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补充强调上课过程中遗漏、易错的内容、方法、学路及规律,以期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更大的学业进步。
  四、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学生与教师情感的融洽,学生和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学习和教学的安全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生活化教学使得教师获得了许多主动权,更好地支配这样的角色,使这种角色有利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旭旭,班文军.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z1):606.
  [2]陈辉东.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读写算,2018(35):110.
  [3]潘鹏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未来英才,2017(24):283.
  作者简介:
  吴佰贵,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石屯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3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