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红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初中数学的教学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同于以往对应试的追求,教学上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模式,更加注重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策略也应该随之而调整改变。另一方面,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进入初中阶段也拥有了基础学科之外的其他知识,它是现实世界中关于数和形的一些规律,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领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那么单一,也可以尝试改变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数学世界。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数学面临的任务相当重,需要的改变也相当的大。我们当下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显然更为被动,而课堂的主导者更多的是老师,学生几乎很少与老师产生互动,更别说发挥主体性地位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如何找到有效的策略将新课程理念与数学知识体系结合起来?这是时下数学学科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总结。
  二、 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探究式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教师的理念还没能跟上教学大趋势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也要转换思想,改变以往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假思索全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更应该将课程和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更新教学理念后,很多老师仍然感到无所适从,原先的教学方式在某些方面难以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新的方式却仍无法摸索出来,那么在此情况下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办法呢?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备课思路,将课程与课堂设计的环节更多将学生的因素考虑在内,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
  同时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与以往讲授式、灌输式都不同,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鼓励它们面对难题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以往的授课模式,不再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固定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发现数学学科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探究式学习还要求教师更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开发更多元的教学过程,使用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将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建构性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知识点与精彩的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新课程的要求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为此我们应该摒弃那种片面注重学生技能与知识提升的做法,把学生的主体性湮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而应当结合知识内容,设计出有学生参与主动认知的环节,概念如何形成、方法与思路有哪些,结论如何推导,公式定理怎样归纳等都展现给学生,让学习自己探索与认识。比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学生:“(a+b)2是否等于a2+b2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计算,而后引导学生计算与此相似的一系列算式,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给出结果,也不计算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同时在得出结论后也将整个过程梳理一遍,让学生发现整个过程和环节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掌握該公式,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 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还要综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考量,比如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思维和心灵出发,有什么样的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哪些,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带入数学的教学,这不失为一个比较亲切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刚刚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个章节时,很多学生无法一下子理解到坐标系横纵坐标的意义,有些概念和定义总是混淆不清,或者难以记住,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创设电影院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我们可以提问学生:“在电影院中,结合电影票,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已经购买的座位?”学生的观影体验有丰富的,有不丰富的,大家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会说,先看看是在第几排,再数数是第几号;还有一些会说看几楼,什么厅,诸如此类。不管大家说什么,这个话题是大家所熟悉的,即使是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注意力较差的学生也有可能加入到讨论中,这个时候教师适当鼓励学生,顺势向学生提问,电影票上的有两个数字,一个是“5排4号”,一个是“4排5号”,这两张票中“4”和“5”两个数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在探讨与交流中加强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的认识,用更形象的方式进入了坐标系的学习当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在于,可以将生活中抽象的哪些关于数与形的规律还原到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避免了干巴巴的枯燥的数学授课,在一种相对比较真实、实在、生活化的氛围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理能力。
  四、 深入研究新教材精神实质,活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素质、素养、能力的改变,着重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最大可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要求其实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机械性地使用教材,顾此失彼,丢却了里面的实质性内容。如果运用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的话,我们还可以开发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在初一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几何体,学习立体图形则涉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巩固,而刚刚初入中学,学生还带着新奇与轻松的状态,我们可以运用三维动画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来理解几何体的一些要素,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几何图形的形象认识。有时教材的编排无法一时理解到,我们也不应该机械性地加以否定,而应该创造性的加以利用,同时灵活的理解与授课。比如关于“绝对值”这一节时,学生还没有接触过|a|,还不太能够理解为什么字母也可以表示数。那么如何去处理既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又能体现新教材、新课标的精神呢?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鼓励学生去从其他章节上找到解释,尝试自己独立探究答案,或者寻找工具,而不是选择把它放到下一章节再去处理,若这样做,则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反而有助于他们养成回避难题的习惯。   五、 真正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新课程理念下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个性与个体差异的关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同时教师不得不承认的是,升入初中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累积、数学能力、基本技能、兴趣和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且有的差异还相当的大。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教师要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关注和了解学生之间实际状况的不同,在教学中兼顾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寻找多种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发展各自的潜能。比如针对教材中的不同板块,教师可以合理安排与搭配,采用如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组合各个能力层级的学生,促进他们之间思维的碰撞与带动。同时,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灵活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比较多变,较为敏感,有这个年龄总体的特点,在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时,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和组织才能真正发挥这种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优点。
  六、 运用现代技术扩展视野
  现代技术具有交互性、多维性等功能优势,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挖掘出一些高效、方便的多媒体或者电子设备辅助教学。在实际授课中,如果能较多的运用电子产品,可以促使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教师工作量,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抽象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利用视觉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规律特征。
  七、 组织竞赛活动锻炼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更见紧凑和连贯,且难度增加,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而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心理,或者因为难度增大而信心不足,逐渐拉下后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定期开展竞赛活动,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竞争促进的学习氛围和生生关系。比如对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其总结出来,并着重加以讲解,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在学生之间分成几个小组,将各个小组之间进行PK,把这些重难点知识点进行竞赛,考查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点掌握的牢靠程度,选出班级的数学标杆,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与此相类似的是,教师还可以适当变换作业的形式,创新教学思维,去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力的提升和锻炼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比如课堂听课情况、课堂互动与竞赛、知识阶段性检测,还有就是平时作业的练习与巩固。作业形式单一无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尤其是那些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的学生,适当变换作业形式可以检测出他对所学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八 、 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的教学需要有一些同样“新”的策略,这些策略是基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宗旨与实质的把握,得其精髓所在,从而灵活加以运用。策略是“术”,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方才是“道”,没有一种策略能包治百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那么完全嵌合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后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与实现。无论是探究式学习、情境创设、活用教材、使用现代技术还是数学竞赛、小组讨论等等,这些策略的实质都在于将教与学的主体都还给学生,真正的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地位,真正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真正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与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若能在策略之外传递出数学学科的知识之美与魅力,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与意义,那将是新课程标准带给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最大意义。
  參考文献:
  [1]范宇俊.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教改理论,2019(5):33.
  [2]田海燕.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42.
  作者简介:李红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4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