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能力选拔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果问:怎样选拔一个优秀的篮球手?答案无疑是看他篮球打得怎么样。如果问:如何选拔一个好厨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看他做菜的功夫,做的菜好吃不好吃。因为打篮球是作为篮球手最基本的能力,做菜是作为厨师最本质的功夫,所以没有谁在录用这些人才时会采取“笔试”的方法——看看谁的卷子答得好,然后录用谁。
  教师是特殊的行业,显然不能等同于籃球手和厨师。但是,教师一样存在“最基本的能力”“最本质的功夫”,那就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工作的中心是课堂,这个看法大概没有人有异议。所以很多年以来,不管是教师的选拔,还是教师的能力大赛,主办方多采取“试讲”的方式(不管是有生式还是无生式),看谁的课上得好,就决定谁优秀。
  然而,到了最近几年,事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论教师选拔还是能力竞赛,如今都采取了“先笔试后课堂”的方式:笔试不过关的,不能进入“课堂”(说课或上课,含微型课堂等)的环节。这就把“笔试”和“课堂”的重要次序作了根本的倒置。在这种淘汰制面前,没有哪个应聘者或参赛者不会认为,笔试比课堂更为紧迫,因此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用于纸上的备考。
  笔者不否认笔试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准有着一定的关联,就如习得游泳知识对于游泳实操有着切实的帮助;也不否认笔试优秀者可能存在课堂教学的能手,正如游泳理论答得好的人也存在游泳高手,但是,没有人会从笔试开始选拔游泳能手,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存在两个最基本的认识逻辑:到水中畅游是游泳运动员最本质的功夫,而游泳知识讲得头头是道和下水游泳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能力也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最核心的能力。解题、做教案、写文章等笔下功夫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近于理论,是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坐而论道,根据脑海中虚拟的情境形成的教育认知,是“输出”所学的初级阶段,考查的多是识记、理解、思想的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后者是实操,是在面对学生群体时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是“输出”所学的高级阶段——面对具体生情时的活的运用,考验的是综合了智商、情商之后的教育教学的智慧。
  我见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笔试十分出色的应聘者或候选人,课堂教学却平平庸庸;进入总成绩前三名的人通常都有机会“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最出色的选手往往排在了第二名或第三名,这是因为综合笔试后的总分不及第一名的缘故。我也经常听说,在一些教学能力比赛中,课上得很好的教师被“笔试”淘汰了,无缘课堂教学的展示;作为观摩比赛的同行,我们经常为许多富有才华的教师感到惋惜,因为“先笔试后课堂”的制度设计,他们只能望“卷”兴叹,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尽管现在有不少地方的主办方在笔试和“上课”环节的分值分配上,赋予了后者更高的比重(一般是笔试占四成,说课、试讲占六成),但仍未改变“先笔试后面试”的流程,其弊端依旧存在。设想数十年前就实施这种考核,许多以课堂教学闻名的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前辈将会遭遇怎样的“厄运”!幸而先前的时代,人们对于“教学主阵地”的认识是清晰的!
  诚然,不能否认“笔试”考核的意义。“笔试”的内容也可以无限深广。以写文章表达思想而言,古代的科举就是“笔试”的;以学问深造论,研究生招生考试就必得采用“笔试”选拔的形式。“笔试”能考查一个人的思想和学养,能考查一个人思维的品质、学问的深浅。然而,“笔试”无法考查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是鲜活的情境,需要鲜活的智慧,它和“笔试”情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学生是动态的,是丰富的,是感情充沛的。课堂上的思维互动,因为鲜活生命的存在,而具有了难以预设且无限可能的生成性。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倾其所有,调用一切的智慧,包括思想和学养,感情与表达,是比“笔试”更为深邃和广阔的能力领域——诚然,我们也不能说“上课”出色即学问拔尖。
  改革的办法,我以为“先课堂展示后笔试”可也。教师招聘流程之所以多年未变,主要也是各地的主办方都害怕增加工作量。笔试是相对容易组织的考务工作,而如果所有应聘教师岗位的候选人首先都要经过课堂教学能力展示这一环节,则会大大增加主办方的工作量,但这样的模式却能够保证课堂能力优秀的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加大招聘工作的组织力度又有何妨?
  永远别忘了,教师施教的中心在课堂。笔试可以兼顾,但绝不能上升为选拔的主项,因此其占分的比例必须让位于课堂。我们的教育世界欢迎教师队伍中理论家、学问家的诞生,但那是发乎自然,尤其发乎从实践土壤生长的自然,而不能刻意求之。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晏阳初、叶圣陶诸前辈,我自向往之,但他们没有一人会认为,教师的主业是关起门来做学问,甚至是等而下之的死记硬背学科知识、空谈教育理论。无论是“和谐教育”“生活教育”,还是“平民教育”,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永远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课堂才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只是,这“课堂”的概念,内涵可大可小,可以无限宽广罢了。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8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