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广州市政府一系列优待政策的发布,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学生数逐年增多。这些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广州,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城市融入危机,在学习、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根据实际,从家校合作和学校德育工作两个方面入手,对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来穗人员随迁子女; 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60-002
   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来穗创业和安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政府关心的民生问题。天河区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截至2017年,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0%[1]。我校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城乡接合部,随着广州市政府一系列优待政策的发布,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学生数逐年增多。我校根据实际,从家校合作和学校德育工作两个方面入手,对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关系有助于随迁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我们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促进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创设平台,搭建多元畅通的家校沟通方式
   畅通无阻的家校沟通渠道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前提。我們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覆盖面广、沟通及时、分层交流的家校联系方式,搭建多元畅通的家校沟通平台,增强家校合作的灵活性。
   具体方式有:1.每个班级均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群,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2.通过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校报、v校、学校微信公众号、创先泰克教育云高清直播共享平台等方式增进家校沟通。
   3.建立组织是将家校合作工作制度化的基础和主要手段[2]。学校每个班均成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为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邀请家长,尤其是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安全检查、作业检查、担任家长义工维持校门口秩序等,让家长更了解学校的工作,同时也让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长对自己学习的参与、关心。
  (二)突破障碍,改变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家长的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3]”因此,“养成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校充分利用资源,多平台、全方位地开展这项工作。
   首先,利用好“父母学堂”,发挥其提高家长教育理念与水平的作用。学校的“父母学堂”每个学期开展两次,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家长开展系列讲座,如邀请正面管教专家进行了主题为“高效亲子沟通”的主题讲座,还开展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系列主题讲座。
   其次,利用家长会加强交流,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各班也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通过家庭教育较成功的家长、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分享经验心得,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先进理念影响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家长,更新随迁子女家长的教育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二、全方位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发挥主渠道作用培养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土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恰当的德育教育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4]”为此,我们全方位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主渠道作用培养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
  (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建立养成教育全员化
   要让来穗人员随迁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所有的教职工齐抓共管。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向全体老师灌输“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1.加强教师培训,改变教师观念。首先,学校合理安排教师每周业务学习的内容,定期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其次,制定了教师外出学习管理制度,每学期都要组织大量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均要进行交流。最后,加强理论学习。为此,学校制定了教师读书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在科组会、教师论坛、教师读书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2.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学校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抓好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通过课堂评价表将课堂情况反映给班主任。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值日”和“教师值楼”制度,让每一个教师参与到学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醒学生尤其是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
   3.在教学中渗透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各任课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在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等方面也取得进步,这样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二)多种方式激发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主体动力,由内而外培养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良好习惯
   1.通过学习,明确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学校利用主题班会、集会、升旗仪式等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的《长湴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长湴小学学生好习惯》。在学习中,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对“良好行为习惯”有了深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需求。    2.通过活动,促进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自我教育。每学期均会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每月一主题教育、每月一好习惯养成、“大家堂”宣讲、走进博物馆、科学家进校园、爷爷奶奶讲故事等活动,加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校、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每一个大型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仪式要求;学生在六年中要经历“开笔礼”“入队礼”和“毕业礼”三个重要的仪式。这些规范、庄严的仪式、活动,能够引导来穗人员随迁子女通过自我教育将仪式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内化,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通过熏陶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3.通过评价,激发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校德育处收集教师们的评价方式,整理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学校也不断丰富学生的评价方式,如:随机表扬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大拇指”,每周的“升旗手”推荐,每月的雏鹰争章、“花季美少年”评比,每学期的三好学生、“十佳花季美少年”等评比,激发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通过榜样,带动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个班级都设有“榜样角”,展示优秀学生的风貌、事迹;学校也通过宣传栏、电子显示屏、v校、校报、广播站、升旗仪式等宣传“雏鹰争章”、花季美少年、十佳花季美少年的事迹,带动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通过监督,帮助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大队部每日组织大队委对学生的一日常规,如:个人仪容仪表、课间活动、言行文明等情况等进行检查、评比;每天课间有值楼教师、学生志愿者“小黄帽”和“小绿叶”提醒学生文明活动。通过这一系列自我监督、文明劝导、全校评比等方式,激发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荣誉感,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说:“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培养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具备良好行为的习惯,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影响着今后他们在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道路。
  注释:
  [1]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1日《2017年中国广州各辖区人口及人口吸引力排行情况分析》
  [2]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12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张业美.浅议德育工作对初中班主任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2011.5:32-35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公办学校随迁子女家校合作机制研究[G]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6)
  [2]门长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高燕.纠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行为习惯偏差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陈小红.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徐正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行为习惯调查研究[J]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
  [6]张玮娜.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问题的研究[G]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5)
  [7]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1日《2017年中国广州各辖区人口及人口吸引力排行情况分析》
  [8]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121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0]张业美.浅议德育工作对初中班主任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2011.5:32-35
  [11]陈晓芳,王娟.社會化视角下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12]王光明.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13]2010(3)
  [14]王阿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9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