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闻学是一门以新闻理论为支撑,以实践能力为检验标准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缺一不可。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立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定位,于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广播电视系列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逐渐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摄影摄像能力和广播电视编辑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广播电视人才  培养体系
  新闻学是一门以新闻理论为支撑,以实践能力为检验标准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缺一不可。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立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定位,秉承学校“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立足榆林及周边地区新闻传媒发展现状与趋势,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新闻传播应用型、地方型人才。其中,广播电视专业人才成为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广播电视类课程体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学生知识面单一、实践能力不强、应用技能薄弱、办学资源有限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该体系在广播电视系列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摄影摄像能力和广播电视编辑能力。
  整合优化广播电视系列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合理的广播电视系列课程体系,如何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如何更好地衔接各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成为广播电视系列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进一步整合优化广播电视系列课程群。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系列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必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由《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实验)》《新闻摄像(实验)》组成,面向所有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广播电视采访、写作、摄录能力;专业方向课(广播电视方向)开设了《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着重加强学生广播电视节目策划、采访、编导、创作、后期编辑制作技能;专业任选课(广播电视方向)开设了《Photoshop图像处理》《电视媒体策划》《节目主持播音》《新媒体运营》《纪录片赏析》等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制作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群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传统电视媒体采编制播技能、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良好的电视编导职业素养。
   其次,合理设置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使课程之间承前启后,相互支撑。第2学期到第4学期主要安排广播电视基础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第5学期到第7学期主要安排广播电视应用性课程和实操性课程,使课程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衔接、相融共通、螺旋向上的知识关系。《Photoshop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属于工具性课程,可以为广播电视系列课程群其他课程的项目实践提供工具支撑和技术支持。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闻摄像(实验)》和《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授课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选题策划、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独立完成一部完整的电视新闻短片。《新闻摄像(实验)》任课教师主要负责选题策划的指导工作,《非线性编辑》教师主要负责后期剪辑技术的指导,前期素材的拍摄由两位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完成。《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电视媒体策划》《节目主持播音》《新媒体运营》等的课程实践不仅是对学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一次提升,还是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实验)》《新闻摄像(实验)》《Photoshop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等前导课程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与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
   最后,逐步优化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类课程坚持“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根据学科性质、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Photoshop图像处理》《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新媒体运营》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3∶1,其他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也能达到1∶1。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编写(修订),经学科带头人组织学术带头人、行业专业主讲教师讨论审定,有效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与实施。《新闻摄像》《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媒体策划》等多门课程实行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一课双师”制,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广播电视媒体实现无缝对接,增强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度,发挥校外导师的实操优势,有效提高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质量。
  搭建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平台
   榆林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学校非常重视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平台的建设。在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逐步构建了“实验室开放项目+校内外实习实训+视频制作工作坊”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平台。
   榆林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主要目的是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分室、影视媒介实验分室、计算机综合机房每年都积极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由新闻学专业专任教师分别担任项目负责人,学生兼职实验辅助人员,课余时间主要面向全体新闻学专业开放。新闻摄影实验分室主要负责培训学生数码单反相机、数码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技巧及摄影棚布光技巧;影视媒介实验分室主要负责新闻纪实片制作实训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实训;计算机综合机房主要负责培训学生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和Edius、电视节目的后期包装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实验室开放项目依托实验室开放平台,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为载体,对视频制作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机会。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能否达到学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工程。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采用“校内媒体实训+校外媒体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院一二年级以校内媒体实训为主,学院三四年级以社会媒体实习为主,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互补。校内实训不仅依托校园媒体(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新闻中心等),还以自建的新闻工作室(新雨新闻工作室视频制作项目“新雨视界”)为平台;校外实习在巩固和加强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与新媒体、网络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在视频策划、视频拍摄、视频包装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拓宽与实习单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逐步探索专项实习、订单式实习、顶岗实习等合作方式。
   榆林学院创新工坊由教务处和双创团队联合管理,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对应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各级各类创新及学科大赛为抓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新闻学专业视频制作工作坊(创视工作坊)2019年3月成功获批榆林学院首批创新工坊,创视工作坊坚持产教联合培养思路,与榆林市传媒中心、陕西省八部半电影公司等媒体机构联合,以全国性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等专业赛事为驱动力,精耕优秀视频作品,培养专业化、精英化视频制作人才。
  集中实践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创新实践(新闻摄影展、“纪实”微电影大赛)和综合实践(毕业设计——新闻专题片或纪录片制作),是对学生广播电视系列课程学习效果和校内外实践环节的最终检验。
   新闻摄影展是《新闻摄影(实验)》课程的集中实践拓展,“纪实”微电影大赛是《新闻摄影(实验)》《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的集中实践拓展,利用能力培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战中迅速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纪实”微电影大賽每届都会有一批优秀作品,2013级小组作品《陕北人·窑洞情》,2014级小组作品《雏燕》、《郭冰庐和〈乡土陕北〉》和《红事》,2015级小组作品《老街鞋铺》,2016级小组作品《我在榆林唱小曲》都得到了评委老师与观影者的一致好评。创新实践也与媒体单位做到了无缝对接,从活动的策划、作品的遴选到大赛的筹备都与相应媒体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互动。“纪实”微电影大赛与榆林市微电影协会对接,鼓励学生有目标地参加榆林市微电影大赛,2017年第三届“文明榆林·诚信榆林·幸福榆林”公益微电影大赛,201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选送的两部作品《雏燕》和《郭冰庐和〈乡土陕北〉》荣获“最佳纪实微电影奖”。
   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始于2015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源于深圳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设计,由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综合设计项目,毕业设计项目分为4种形式,新闻专题片或纪录片制作是其中形式之一。2019届新闻专业首届毕业作品新闻专题片《叮当作伴,錾刻人生——榆林五代银匠的传承与坚守》从老街银匠杨伟慧的日常生活出发,用镜头语言结合解说词的形式,通过表达制银工艺的精湛与蒙古头饰的魅力,真实地记录了杨伟慧作为手艺人的坚守,并一步一步引出杨氏银匠的五代传承与坚守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家族百年制银的辉煌与艰辛。该新闻专题片受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尹连根老师、榆林传媒中心副主任呼东荣老师、榆林传媒中心社教部主任刘维斌老师等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榆林电视台播出后,社会反响良好。
  结  语
   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体系在广播电视系列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支撑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摄影摄像能力和广播电视编辑能力,而且还对学生毕业后迅速与社会媒体对接,适应广播电视行业需求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晓暹:《产教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平台的构建》,《陕西教育》(高教)2016年第5期,第43-44页。
   [2]李婧:《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系列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方式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7期,第16-19页。
   [3]王敏静:《基于“竞赛+项目”的翻转课堂改革与应用——以“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为例》,《陕西教育》(高教)2019年第7期,第10-11页。
   [4]任志萍、廖建国、杨晓军:《地方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探索——以乐山师院新闻学专业为例》,《大学教育》2019年第2期,第133-135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文学院  陕西榆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