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论述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突出强调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历史是一门具有特殊育人功能的综合性科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潜心了解学生的需求,挖掘历史学科中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素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挖掘历史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智慧,成就他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学科素养;终身有用;教学模式;历史智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认为只要学生能考高分,教学就是成功的,这里的“发展”只是学生当前或近期的“发展”。什么才是对学生真正有用的、终身有用的?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挖掘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效”也将是长远的。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拓宽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启迪智慧、指导生活;其二是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三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挖掘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素材
  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地动仪、圆周率、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故宫、圆明园……无数的世界第一与举世无双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骄傲,也让学生为祖先的智慧所折服,要继承和发展文明,就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忍辱负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生死大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舍生取义,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豪言壮语,在中国人心中铸就了“爱国”“团结”“奋斗”“拼搏”“不屈不挠”“勇于献身”“励志成才”等铮铮铁骨、民族脊梁的形象,他们流传下来的民族灵魂无不是激励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历史课堂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发源地。
  在教学统编版七下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段材料:“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指出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以此来判断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教师接着强调:一个人外在的不足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而内在的缺点往往隐藏得很深,不容易被发现,但它们对人的危害却更大。当别人给你提意见时,他就成为了你的“镜子”,你应该感谢他,让你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掉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这样你会更加优秀。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学会了正确面对别人的意见。可见,历史课堂也是学生的人生课堂。
  著名教育专家于丹曾说过:“学生的成人往往比成绩更重要。”历史教师可将一些历史素材的音乐、影视片段,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解读一幕幕生动的历史话剧,剖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挖掘古人的智慧精华,我们要让历史智慧融人历史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千古流传的历史智慧启迪生活,成就学生们卓越的人生。
  二、探索出適合学生的教学新模式
  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究其原因,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提问,学会合作、交流,培养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领导意识、创新意识……这些学校,搬走了讲桌,让学生走上了讲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多维度的展示拓展了学生的参与空间,缩短了知识反馈的时间;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在讲,学生在研究探讨、学生在展示表演,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了课本,这些将是他们终身难忘的,也是他们一辈子都受用的。
  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要达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提升,就有必要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种能让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的模式。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大胆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研究,不断更新观念、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能力素质。我们要构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参与,动手与体验相结合,主动与互动相交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从小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而今,“三三六教学模式”“四段六步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双主导学模式”“问题探究模式”“情境导学模式”“双板双导模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纷纷被运用于教学中,这让我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告诫自己: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继续探索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挖掘出更多、更有效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素材。
  三、渗透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导向,历史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思考落实。
  例如,教学部编版九下历史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时,教师要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意义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把全课设计成“绝望”“斗争”“实现”三个主题,通过主题的提炼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俄国人民为争取建立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史。将十月革命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相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国人民百年来砥砺前行,结合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又如,在分析一战的影响及启示时,教师通过图片、史料等补充14万华工在战争中的贡献,法国将军福煦称赞华人是“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优秀的军人,在现代炮火下堪为楷模”。贫弱的中国第一次对外展现了正面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华工的爱国品质,成功渗透了家国情怀;从孩童的视角诉说战争印象,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不断地追问“战争结束了吗”,叩问学生的灵魂,和学生一起来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顺应了新时期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发展趋势。因此,一线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结束语
  作为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己任的历史学科,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抓住历史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挖掘出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内容,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沈智俊.学习名师的困境与突破———一个初中历史教师的尝试[J].江苏教育研究,2019(32)
  [2]余秋萍,杜玲.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0)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