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同伴互导模式的学习途径研究(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现场
  同伴学习在许多学科中已有了一定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有关协作学习效益的关注度也出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中,如何能合理安排学习过程,保证学习效能的提升目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问题分析
  传统的学习对象指向教师,但是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单向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整体需求。认知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加更为多样的元素,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力。
  ● 现有学习途径的现状及学习困惑
  长期以来,教学形式延续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方式。在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认知内容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课件、学件及其他学习工具,进行相关认知内容的学习。
  从学习模式角度分析,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班级传授制与其他学科并未有太多不同,但是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较为突出,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因素较多,如计算机、开源硬件、网络资源等,这些因素的介入,使得教学过程更为复杂,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学情角度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技能基础,可以较为迅速地掌握相关技能,有的学生起点较低,缺乏一定的基础技能,导致学习过程较长。因此,现有的学习模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情选择适宜的学习途径。
  ● 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
  同伴互导是一种源于西方的学习模式,同伴互导的英语原文为peer coaching,其中peer是指同等的人,coaching是指集指导与受指导于一身。尽管學界对此还有些不同的译法,诸如同伴互助、同事互导、小组互导等,但它们的内涵基本相同,即“具有相当学情的学生结成伙伴关系,在一起活动,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学习、课例研究,特别是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改革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并促进自身的发展的学习模式。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同伴互导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作用已得到了实证。美国著名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中介绍,在学校内部,通过一定组织的同伴互导学习,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并且比较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互导的学习效能明显超过传统的单元式的工作坊。
  ● 同伴互导模式的逻辑分类
  同伴互导学习模式,可以按不同的逻辑进行分类,如按同伴间的紧密程度分,有正式的、非正式的,按同伴间的约束力分,有合约型、非合约型。在实践中,以同伴的目标类型为依据,可将同伴互导分为目标发散型、目标聚焦型、目标多重型、目标体悟型、目标支架需求型、目标开放型六种类型。
  ● 同伴互导学习途径研究
  途径一:目标发散型
  在基于同伴互导的学习模式中,目标发散型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学习途径。目标发散型是指学习过程中期,同伴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依据学习的进度,根据即时的问题开展相互研讨,并获得问题的完全或部分解决。在开展同伴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的内容可能不同,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持续展开,同伴研究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彼此具有同伴意愿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特征。
  (1)原设计
  “机器人创新设计”是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机器人模块中的经典课例,也是教学难度较大的内容。其课时跨度大,学生编程基础要求高,让很多教师避而远之。在已有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是由教师布置“机器人沿线行走”“机器人避障”等具体的任务,学生复习前知,完成任务。看似一节综合练习课,但“创新”与“设计”的理念未能得以实施,技能的复习超越了创新的意蕴,教学主题显得颇为牵强。
  (2)思考焦点
  创新类的学习项目缺乏创新元素成为此类设计的硬伤,没有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元素。“机器人创新设计项目”的教学目标指向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整合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有效的创新类作品表达。但是课时的不足和缺乏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导致“无创难新”,解决此类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思路来探寻适合的问题解决方案。
  (3)改进型设计
  在基于同伴互导的学习中,目标发散型的学习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头脑风暴机会,通过同伴间的有效互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制作信息化作品做好准备。建议设计思路如下:
  (导入阶段)教师提供多种问题预设。
  问题一:在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上,各国记者如何能快速地听懂中文?
  问题二:隔离病房的送餐运输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问题三:在无人机巡逻活动中,远处的工作人员是如何看到现场的景象的?
  (新授阶段)学生团队选择相应的问题,开始现场讨论。
  方向一:技术层面的实现方式。
  方向二:硬件方面的结果形式。
  方向三:编程角度的组合方式。
  (巩固阶段)学生在已有创意的基础上,完成作品。
  教学评析:在以上的设计中,同伴间的互助采用了较为开放的即时问答形式。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点,集中为相应的学习组织。根据信息技术周课时较少的情况,“创新”设计的解决途径应在有限的问题范围内选择。找到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功能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简易的、直观的创新思维,进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产品。
  途径二:目标聚焦型
  目标聚焦型是指经活动前同伴各方的充分协商,在一定的期限内,围绕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同伴研究和同伴互导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在同伴研究行动开展前,学生会认真分析自己的风格。
  (1)原设计
  “WPS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是多媒体单元的经典课例,常见的教学设计一般选用“古诗配画”的主题,教师会提前准备一定的图片素材,学生在第一节课中完成古诗的录入,在本节课中,学生为古诗配上相应的插画,并让学生在现场进行练习。此设计可以达到插入图片的目的,但设计出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设计,不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2)思考焦点
  出现以上千人一面的原因在于活动目的设置出口过窄,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所以完成的作品缺少个性。教师可以将此类问题归结为纯技能型练习,这在信息技术课中屡见不鲜,但此类作品不符合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求,应进行相应的修整。教师可将其过程借助“多次反问”的形式,进行追加任务,引发学生更多的反思和调整,从而达到灵活运用技能为问题服务的目的。
  (3)改进型设计
  基于同伴互导的学习中,目标聚焦型的学习方式适合以上主题的活动。通过前测中的自我规划,让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需求。例如,主题是否清晰?是否能够改变图形的样式?改变后能否达成既定的效果?多个任务完成后,同伴协助个人整理自己的学习流程,完成知识的梳理。建议设计如下:
  课题名称:《家乡美形象设计大赛》。
  知识要求:制作一张家乡形象宣传海报,突出家乡的经典景点、风土人情、著名人士、悠久历史、当前热点等。
  组建团队:依据自身的喜好,组成不同的项目小组——历史溯源组、外出采风组、技能合成组、文字优化组、编辑制作组。
  实践过程:编辑照片(照片、导入电脑、规范尺寸)→选择适宜的背景→介入对应的识别工具→展示各小组的“家乡美”海报作品→讨论修改团队的作品→召开交流互动会,推荐自己的家乡→评选“最美的风景”“最可爱的故乡”“最深厚的历史”“最悠久的故事”等多种奖项→各小组根据反馈意见修改自己的作品。
  教学评析:该课在设计中,将同伴的互助依据学习风格和任务项目主题进行,志同道合的同伴相互同伴,彼此间针对伙伴的学习情况,帮助学习团队成员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修改自己的作品。通过直观的现场检测,教师还可以展示符合要求的作品,为学习者创设多项的维度空间,建构更为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案。
  途径三:目标多重型
  目标多重型是指同伴各方在同伴期内,围绕一个较大的主题持续地开展研究,不断地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同伴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因而需要组建一个比较正式的、多人参与的同伴团队,作为研究的载体。同伴团队应该有一个组织者,各成员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同伴体运行的机制或程序。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型的研究活动可以通过目标多重型同伴互导来开展研究。
  (1)原设计
  “超声波测距”是义务教育阶段编程类涉及硬件的单元内容,常规的授课过程一般采用教师演示超声波的例子,如“看一看”(对应导入部分)、“试一试”(对应新授超声波模块部分)、“用一用”(对应巩固角色根据命令运动部分)等。在授课中,“看一看”超声波的数值变化范围较大,如小猫捕猎,遇到老鼠停止运动,抓捕老鼠。但学生缺乏“小猫”夜行捕猎的经验,所以部分学生动机不明确,缺乏主动学习过程。
  (2)思考焦点
  在以上的过程中,技术目标虽然明确,但是项目缺少学生已有经验的支持,因此难以唤起学习动机,在没有引起其无意注意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便神游在学习过程之外,导致认知过程中断。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调整任务的表达形式,采取更加符合学习者已有经验的认知主题,来引发其学习动机。
  (3)改进型设计
  在基于同伴互导的学习中,目标多重型的学习方式适合以上主题的活动。作为一门技能型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与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使用,也是本学科重要的学科素养内容。同伴互助是适宜的形式,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提供更为丰富的主题知识链,让学习的过程突破书本原有的限制,让更多的知识内容在本学科的学习中得到综合和组合,以形成信息化的知识图景和认知地图,保证学习效能。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课题名称:《夜猫抓胖鼠》。
  知识要求:完成超声波传感器的多项目主题,学习超声波传感器的技能内容,编写相关的程序。
  组建团队:依据主题,建立多项不同的分类项目,逐步完成。
  团队1:夜猫巡逻组。将“看一看”的角色更换为巡逻猫,将任务描述变为:巡逻猫去工作,先遇到了吱吱叫的小老鼠,小猫会——;又遇到了狂吠的大狼狗,小猫会——;最后遇到了小伙伴,比赛跑步,小猫会——。通过三个情境的设置,分别将主题变为学生们熟悉的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将任务变为三个相遇角色迥异的主体,让小猫能够明确的进行后續的动作。
  团队2:夜猫抓鼠组。路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老鼠:黑鼠又胖又大,夜猫应该如何抓住它;灰鼠的运动速度特别快,夜猫如何调整自己的步伐;白鼠胆小,喜欢躲藏,夜猫如何能找到它、抓住它?
  团队3:夜猫工作组。①能够完成安全距离体温测量的保安组。②能够提供身高测量的健身猫。③能够完成警卫任务的治安猫。
  教学评析: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相关的团队有着明确的任务组成,其中每一个任务又包括多种层次的具体任务,学生能够依据进度,逐步完成其中的活动。本案例中,从“小猫抓鼠”变为“夜猫巡逻”,这是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引起学生的有意关注,借助其已有经验,进行关联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任务主题的描述中,清晰地了解活动规则和任务目的,继而推进其学习的需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过程产生良好的心理预设。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此种设置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同伴互导学习模式实施的关注点
  基于同伴互导的同伴学习,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学习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也需要同伴的协作,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同伴互导的同伴研究,在此提供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同伴之间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同伴。各个学习团队之间是相互同伴的关系,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应该有改变自己的常规的学习意识,改变自闭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的“自给自足”的学习状态。要在日常团队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同伴机会,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形成多样化的同伴关系。
  第二,互导伙伴合作良好。同伴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优势互补,作为同伴在享受优质资源的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对方的缺点。所以,在互导的过程中,学生有多次试误、纠错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随时观察互导的专业性,保证彼此间能够提供有效的正面支持。
  第三,互导的方式采用合理的形式。同伴互导是一项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活动,因此,在同伴中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同伴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学生应具备自我剖析的能力,以便明晰自己的同伴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同伴活动;团队个体应该积极参与同伴体的建设,以便保证同伴的顺利进行;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事关系,以便营造和谐的同伴氛围等。
  本文系同伴互导模式的学习途径研究的第一部分,该学习模式共有六种策略,在下一期的专栏文章中,将进行目标体悟型、目标支架需求型、目标开放型的学习策略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3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