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传统文化“热”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文化“热”现象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传统文化就面临着转型。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教学中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等现代化观念大举入侵中国社会,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等多元的社会思潮,以不同的层面的价值取向冲击着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我们一直在寻求一条合适的道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也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到底何为传统文化呢?不同时期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一、传统文化“热”的分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80年代左右,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全国上下的主要矛盾是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建设并没有作为工作的重点。传统文化被摒弃在一旁,并没有受到社会过多的重视。
  二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开始出现了文化方面诉求。在经济的发展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此时想起文化的必要;在出现商业伦理道德危机时才想起应该发展同步的商业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过热之后才反思人文精神的缺乏,大众精神文化的空虚,“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使一些人想到‘国学热’”。[1]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并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是进入21世纪,对传统文化的呼声更是一路高涨,甚至迎来了高潮。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有标志性的事件。2004年是具有标志作用的一年,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官方首次主办祭孔大典在这一年举办[2],并且曾提前退休、在王阳明“龙武道场”所在地修建精舍的蒋庆发动引起巨大争议的读经活动。继而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之后,2006年还出现了至今仍未消退的“论语热”。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官方政府在推动传统文化“热”这一社会话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的作用,
  其實,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由平等、公民社会、普世价值等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挑战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人们更加珍视我们逝去的传统我们确实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以免迷失方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更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热”的到底是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等同的概念。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3]。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看体现不同的具体内涵。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宗法家族制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重孝道尊老爱幼、重礼节长幼有序、重德育言出必行等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注重实际不尚空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义轻利等思想至今对人们都存在重要的影响。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也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的传统文化学习到底又在学什么呢?
  三、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思考
  现在幼儿园开设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课程,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班又真的能够使传统文化发挥它的道德教化作用吗,传统文化的学习难道就只是读一读《三字经》背一背唐诗宋词那么简单吗?我认为并不是穿着传统服饰能够背诵几句古文就可以说是学习传统文化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是当时某个特定时期社会实践生产的反映,因此要求我们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的哪一部分能够为我们今天所用,是积极的,而哪一些又是糟粕不能直接应用在我们的教学重点的呢。同时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教师水平稂莠不齐,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这些都阻碍着在实际教学中传递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其次,我们更应该探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涵,会读会背理解文本是第一步。而把其中的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才是根本。学生可能会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是生活中学生又真的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了吗。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测验学生是否会背是否理解传统文化,但是如何对实际生活中学生是否做到传统文化中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测验呢。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目标也是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面转变。传统文化中的部分优秀内容更是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学”变成学生“行”,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要想立于世界不败之地,我们还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们自己能够做的就是在接受了学校给我们的书本教育以外更要身体力行的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我们的一举一动。
  参考文献:
  [1]黄力之.国学热的意识形态困境[N].文艺报,1996-2-16(4)
  [2]李士珍.对21世纪传统文化热的若干反思[J].科学与无神论,2016(01):48-53.
  [3]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7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