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人文素养 生成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一营

  摘 要:创新能力的生成,与人的人文素养有着密切联系,人文素养对于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导致科学思想的匮乏。人文思想缺失的前提下,科学思想的产生也就会遇到困难,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形成。高中教育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也有利于生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当代教育注重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对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没有被充分重视。人们意识中的创新,往往想到自然科学发明,事实上,创新能力的生成,与人的人文素养有着密切联系,在高中教育中,有必要予以关注。
  一、 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是指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等。“人文”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
  人文素养,指在科学精神滋养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层面的收获。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人文素养的灵魂,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
  高中教育中强调的“人文素养”,主要是以人为对象并且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通常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情感、仪态、文艺鉴赏能力等。学校人文素养的教育,其基本点是生命教育、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教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准确运用母语、思维顺畅清楚并努力形成逻辑能力。人的成长若缺乏人文素养,会影响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 人文素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可以看作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每一个人的个人发展会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高,进而整个社会的人文性也就会得到彰显。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背离人文精神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的强盛,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所以,以创新为依托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从人文精神,符合人文精神,否则其发展则是反向的。所以,人文在先,之后才能谈创新与发展。核武器的出现,可以说是军事史上的“创新”,但这一创新,缺乏人文性,因而核武器的出现对人类是一个灾难。
  人文素养对于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学者大都有深厚的人文功底,为其创新能力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导致科学思想的匮乏。人类的思想,在产生之时,是不分类别的,各种思想之间,是互通的,彼此之间也能互相启发。人文思想缺失的前提下,科学思想的产生也就会遇到困难,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形成。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生成。
  三、 人文素养与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与文化、传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文化有十分强大的力量,经过千百年而形成的文化,蕴含了人类对自然的总结、对自身的评定与估量、对内外事务美丑的衡量,进步的文化让一个民族积极向善、向美,让人群有归属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困难。一个民族的文化关系到人的道德与行为,决定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对自然科学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历经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仁”“义”“信”为主要特点的儒家思想及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直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向前的推动作用,引领世界的不断进步。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直处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内容,使高中生一直都在汲取着人文素养、吸收着积极进步的文化,并不断生成他们的“骨骼”,形成他们的品质与情操。
  四、 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学好语言文字,为提升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作为母语,汉语言文字是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看,熟练运用语言与文字都是人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标志。语言与文字的运用能力,是一个人思维顺畅清楚并进一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没有语言与文字的运用,人的情感形成与表达都会受到影响。语言文字也是一个人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工具,没有了这一工具,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当代教育对汉语言文字的重视还不够,特别是受升学考试的冲击,被认为区分度低的语文受到忽视的情况更是比较明显,甚至有重视外语超过重视母语的现象。在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中小学阶段,此类现象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文素养有较为严重的缺失。因此,重视人文素养的载体,重视汉语言文字教育,是当今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改革教学方式,为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激发活力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摒弃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现象,充分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在活力綻放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重视阅读,为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知识积累
  阅读使人进步,能使人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阅读应首选经典,经典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与美好的精神生活。在阅读中,学生收到熏陶,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生成高尚的情操,拥有积极的精神生活。阅读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准确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人文素养。当今倡导的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以阅读、思考、感悟的形式,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人文内涵并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承继传统文化,为高中学生人文素养之品德素养的提升创造源泉   品德教育,尤需重视知耻、守信和气节的教育等。不诚信,对于人的成长,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文明社会的形成,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无信,立足已经很难,发展与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知耻、守信、气节等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是千百年来的积极文化积淀,学生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提升的体现。发扬传统、承继传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五)摒弃功利,为高中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引领正确方向
  摒弃功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人与成才,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重要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在先,成才在后。要摆脱功利教育的影响,明确教育的初心,确定教育的重点,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功利对于人的成长是有害的,其本质是一种私念,会让学生的学习偏离正确的轨道。功利之心会影响社会风气,虚假、浮夸等不实的做法,大都与功利心有关,革除功利之心,做到“忘我”“无我”,才能真正促进人的成长。因此,引导学生摒弃功利,是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五、 人文素养的积淀,生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文素养是创新能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因为,人文素养促进了人的思考,人的思考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根本,是人不断进步、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人文素养是生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关于此,应有如下关注:
  (一)实现文化多元,丰富文化底蕴,形成人文素养与创新的触点
  重视人文素养中的多元性,吸收新思想;重视传统文化,但不拒绝任何进步的文化,形成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百花齐放。在教学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制造更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机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能够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条件。
  (二)丰富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达成人文素养与创新的衔接点
  有创新能力的学者,大都在细微处有过人的地方。他们做事专注,在纷扰的环境下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善于思考,做事执着,从不言弃,有着良好的习惯。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良好的习惯,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高中学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生成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思想,让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有衔接点。当今,摒弃浮躁和逐利的想法,是拥有创新能力重要因素。
  (三)提升人文素养,活跃学生思想,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人们思想的活跃,人的思想大多是从思考变得活跃的。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都源于观察之后的思考与分析。观察之后的思考、分析,能够产生较为成熟的思想,有了思想,才有了创新的可能。
  语文学习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的文本内容学习、作品阅读、写作探究,以及文学审美、文学鉴赏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们的各种能力。阅读、写作、审美等学习活动,会比较自然地让学生产生思考,形成一定的思想,尽管不是深刻的思想。思想的产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四)以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对于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有积极的影响。人文精神本身就注重团队意识,关注集体的作用。当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密切的合作与分工,合作效果与团队意识密切相关。沟通和协作,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实现思维内容、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的共享,特别是一些研究性学习,能为创新能力的生成提供更多可能。
  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需要有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信心,须摒弃跟风等错误做法,从而实现素养、信心、团队意识和创新的有机融合。
  (五)通过人文素养的丰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感悟中生成创新能力
  当代学生受应试的影响,实践的机会较少,只注重知识的掌握,仅仅关注积累。而创新能力的生成,是需要感悟的,感悟的产生需要不断实践、反复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感悟。科学发明不可能仅仅靠苦思冥想,也不可能是在某一次的实践中,就突然有了巨大收获,激发学生创造潜能,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践方能有突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人文素养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触类旁通,是学生创新能力产生的源泉。
  (六)注重通识教育,形成综合能力,促成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的生成,是一個综合的过程,单一学科、单一门类的教育,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碰撞,影响其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进行通识教育,是形成学生综合能力、进而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证精神、探究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的有机结合,需要拥有求实求是、崇尚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需要拥有理性思维与多门类的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结合。进行通识教育,将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维拓展,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魏一营,上海市,上海市民星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9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