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园课间科学活动开展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伟光

   摘 要:科学素养培育依赖于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而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保证其连续性。要保证科学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仅仅依靠课堂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重视校园课间科学活动的开展。文章对校园课间科学活动开展策略进行探究,以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间;科学活动;教学质量;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7-0112-02
  课间科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关乎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关乎到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因此,探究课间科学活动开展策略尤为重要。校园课间科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学习诉求制定活动原则;需要坚持以课内知识延伸和应用为目标,做到课内与课外相融合;需要了解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定相应的规制,以确保课间活动的常态化,从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激发课间科学活动热情
   需要明确的是,课间科学活动是以巩固课内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科学知识应用素质为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科学兴趣点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对课间科学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对课间科学活动保持热情。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经过了解,很多学生对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探索活动比较感兴趣。为此,教师可进行如下课间科学活动的设计:一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和整理制作指南针的工具和材料;二是对磁铁特性进行探讨,制定制作方案;三是按照方案完成指南针的制作;四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制作的指南针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对指南针的制作过程更加熟悉。对于学生的制作,教师要表示赞赏,以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课间科学活动。可以说,课间科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之前,积极开展课间科学活动,能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之后,依靠课间科学活动,可以使得课堂中学习的科学知识得以巩固,實现从理解掌握到实际应用的转变。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指南针制作的兴趣比较高,而这恰好是科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有效结合。在这样的课间活动中,学生对磁铁知识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应用层面,这对于科学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
   课间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面了解,以确保课间科学活动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此外,课间科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倡导小组合作模式,创设协同探究科学氛围
   要促使课间科学活动进入常态化,就要建立课间科学活动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课间科学探究活动。要创设协同探究科学氛围,使学生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知识内容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大树和小草,使用简易的工具进行测量,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相互探讨交流。在探讨大树与小草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们经过探讨交流,认为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生长过程都需要阳光、水和空气,都有根、茎、叶等。不同点是:大树比较高大,根、茎比较硬,叶片也比较宽大,大树的寿命也比较长;小草比较矮小,根、茎也比较软,叶子细长,寿命也比较短。上述的认识都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对植物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后续开展更加深入的科学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合作模式常态化和科学探究活动常态化,在建立课间科学活动小组时,要民主选举一位小组长。组长需要组织好小组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对一定周期内的课间活动主题进行界定,所确定的主题是大家都感兴趣的,也可以是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还可以是常常出现理解性错误的,以确保课间科学活动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三、树立活动反馈意识,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课间科学活动有着很强的自主性,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能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但仅仅将其作为课外的一项单独活动,而不站在科学素养培育的角度去审视,就可能出现形式化的错误倾向。在科学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能做到鼓励学生利用课间进行科学探究,但没有将其上升到一定高度,缺乏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课间活动往往会滋生一定的散漫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教师树立活动反馈意识,要定期对学生课间活动的成果进行评价,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这样,能让学生意识到课间活动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激发学生开展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这一知识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植物标本”的课间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对植物的叶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学习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制作植物标本。在经历多个课间时间段后,教师需要利用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课间活动成果进行评价。首先,学生展示制作的植物标本,并讲述在制作植物标本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接着评选出最漂亮的植物标本,将其挂在宣传板报上或装饰在教室墙壁上,最后对制作出漂亮植物标本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植物标本制作的技巧进行讲解,也可以让那些制作出漂亮植物标本的学生介绍制作方法,以提升学生植物标本制作水平。教师还要对学生制作的部分标本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尝试对植物标本进行二次制作。
   总之,科学教学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而科学素养的培育需要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还要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这样的教育诉求中,科学课间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间科学活动观念,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建立有效的课间活动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间活动中。课间科学探究活动进入常态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就会得到锻炼,科学素养就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伟光,钟玉娣,曾瑞芳.农村学校推行“课间科普”的实践与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8).
  [2]陈伟光.成果展示: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2017(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8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