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课堂里的“大思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理念上、形式上、内容上、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机遇,要通过教学创新使“大思政”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第一是重视新媒体融入构建立体教学;第二是以体验为切入引导教法创新;第三是拓展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第四是秉持发展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联网+”;思政教育;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关键课程。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只有把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中,通过创新教学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感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多元发展的世界潮流中树好人生方向。因而,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是“互联网+”背景的时代要求,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通过叙事创新、理念创新、教法创新,才能更好地接轨学生实际,促进全面发展。
   一、创新理论:融入“互联网+”,构建立体教学
   作为21世纪出生的初中学生,他们往往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教育理论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新时代教育理论来看,“互联网+”与学科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理论的一次创新,尤其是在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时期,线上教学与网课更是成为了诸多教育界值得研究与思考的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一方面既要看到“互联网+”下线上教学的优劣得失,也要学会借鉴进一步构建起立体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真正创新教学,使思政教育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可以深入人心。
   以手机运用为例,初中道德与法治可以通过“学习强国”中的时政要闻、经典案例、名校资源等线上网络资源,通过有效的组合,形成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学生全面、立体认识教学内容。如七年级下册中《做情绪的主人》一单元中,笔者就通过资料收集,不仅找到了青春期初中学生情绪心理的理论性资料,而且还在这些资料中匹配了相应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构建起鲜活生动的线上教学资源。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则通过学生实际来开展组织教学。这样一来,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是互补的,其特点与内容也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在生动化的同时,形成“润物无声”的沉浸式立体教学中。由此可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构建起“互联网+”下的立体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大思政观念落实的重要思路。
   二、創新教法:重视多元体验,秉承学思践悟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还要重视教法的创新。这里的教法不单纯是指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而是通过以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多元化课堂的构建与落实。互联网是一个巨量的信息库,同一件事情在网上也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要使思政工作深入人心,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践行、在践行中领悟,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感化人、塑造人、培养人的目标。因此,重视学生的自我多元体验,通过“互联网+”构建体验情境、体验过程、体验感受、体验结果,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个体学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九年级上册《建设法治中国》一课中,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已逐步形成,对法治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VR设备体验了一场庭审录像:即河南某年著名的慈父杀恶子的庭审录像剪辑。在体验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体验到案例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案例有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将最后的庭审结果隐去,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对于恶意杀人的判断几乎都是一致的,但对最终的结果分歧却很大,在轻判和重判之间有了明显的分化。但笔者将庭审结果轻判三年播放出来以后,课堂一片哗然。在富有争议中来开展法治中国建设的教学,其效果显然要比一般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现代法治理念、西方陪审制度、人情与法律等也有了深刻的体验,这种多元体验的创新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法治的深层思考。
   三、创新教材:联系校本教材,丰富思政课堂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也好,高中大学政治课也罢,其效果一般而言是令人堪忧的。这是因为,很多人觉得政治教学是教条化、呆板化的政治教化或政治宣传,其内容是固定的。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与原理,而且也是对思政教育的误读。作为教育部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教材内容中虽然不可以更改,但实际上都是给出了大的方向和立场。换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多是给出了纲目,反而其内容是可以校本化和本地化的。要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那就必须通过教材校本化来进行创新,才能切入到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落实教学目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通过密切联系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把大思政的理念渗透到校本课程的开展中,才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形象鲜活起来。
   如在《合理利用网络》一节的学习中,通过将学校中或学生中的经典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联系校本课程中的科学规划学习的学习,把利用网络和学习规划结合起来,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正面的案例与反面的案例,都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就会有好体会与理解。如校本课程中有这样的案例:学校一个优秀学生因为玩沉迷“王者”变成了一个学困生,老师们在极力帮助时,却传来了更大危机:因为学生沉迷游戏,所以父母为当时买手机决定而相互指责,并最终走向离婚,这个学生因此自责消沉。通过这个实际案例的生动呈现,不仅使校本课程的内容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本质上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四、创新理念:坚持发展理念,服务学生成长
   “互联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创新教学理念,要坚持发展与开放兼备,以学生成才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健康成长。从互联网的属性来讲,开放性与包容性是其发展的源属性;而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人、塑造人,多样性也应该是多元文化下的应有之义。而两者之间的这种属性是相通的,因为多样性与开放包容是一体的,其指向都是发展理念。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是思政教育理念创新的方向。
   一方面,初中政治教师与学生成长环境、代沟差距、心智发展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初中政治教师只有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手段学习并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全面掌握并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弥合两者的距离,进而从学生的角度来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另一方面,从道德与法治与“互联网+”融合的角度来看,只有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切身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立德树人、尊师重道。由此可见,通过互联网属性与思政课堂属性的融合,通过创新理念来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创新中,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实效到教学感受、从学习需要到自我发展,都是教学创新可以切入的视角与方向,也是值得更多同行与学者研究的方向。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更新理念、革新手段、拓展内容、联系实际,却是道德与法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创新的应有举措。
   【参考文献】
   [1]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2):4-8
   [2]李晓东,何旋,孟婷.中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法与学法研究——基于“一体化背景”的审视[J].教育参考,2020(01):5-11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9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