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教育论文  > 
  • 新生开设“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研讨课的成绩、不足与改进构想

新生开设“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研讨课的成绩、不足与改进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新生“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研讨课开设四年来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纵向反思。认为课程的教学实践达到了原定的目的;主要的不足是对帮助学生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重视不够、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还有待改进。进而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教学改革;新生研讨课;反思;改进构想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1903044)
  [作者简介] 喻 凯(1964—),男,四川成都人,医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李 萍(1964—),女,四川成都人,理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药研究;黄新河(1978—),男,四川成都人,理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88-02    [收稿日期] 2019-09-25
   我院自2015年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至2018年已经4年了,第一批上这门课的学生即将毕业。本文将对4年来,这门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是否达成最初的开设愿望进行纵向反思,并对不足部分提出可能的改进构想。
  一、“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的教学情况
  2015年秋季,为克服传统课堂讲授的弊端,我们首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对生命有新的认识,深入理解遗传密码的科学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从单纯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向学习获取知识,也学习如何创造知识的转变;从单一的课堂听讲,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转变[1]。为此,我们改变了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采用了结合课堂讲授、课后查阅文献、课堂分组讨论、专题协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本门课的额定课时为32学时,讲授和分组讨论各占16学时。写作和文献查阅在课后进行。
  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生命螺旋;第二单元,执行生命螺旋;第三单元,重组生命螺旋;第四单元,永无止境的生命螺旋。每个单元八学时。其主题分别是讨论生命密码的遗传法则、一些和遗传有关的人类个体的疾患、基因工程和生态环境。这些内容涉及从生物分子到个体,再到群体。目的是让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个整体的认识。各单元均先讲解,再给题目或由學生自己拟定相关题目,课后学生分组协作准备。再由各组代表讲解准备的内容,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并讨论。由于本课程的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学会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因此课堂讲授都是只讲解相应主题的内容轮廓,不讲详细的知识点。对学习成果的考核重点不是他们发言内容是否“正确”,而是看是否积极发言,发言内容是否经过认真思考。
  二、“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的主要教学实践成就与不足
  这门课开设以后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在第一单元结束后,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书面反馈对这门课学习的感受、意见等。所有学生都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实践、很欢迎这种教学形式。许多学生用了“震撼”之类的词汇描述他们刚开始上这门课时的感受。他们看到了一个与高中学习完全不同的一个教学方式。学生们满怀憧憬进入大学。他们如果觉得大学教育和中学没有多大差别,就会很失望,进而影响以后阶段的学习。因此这门课一开始就力求让学生感到“新”。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起对即将开始的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这门课的目的、教学过程有清晰的了解,以全新的精神状态开始大学学习。从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描述看,达到了这个目的。
  这门课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主动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在讨论中,我们看到许多学生提出了超过他们高中生物学所教授的,以及本次课课堂讲授的内容。从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为了说明他们的讨论题目,都能主动地从各种媒介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这门课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创造知识。这门课的教学形式都是课堂教学,因此不可能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展创造性的实验工作。这门课所能做的是让学生有创造知识的意识,思维要活跃,不局限于现有的知识圈内。因此这门课讲授的重点都不是现有的知识点,而是先提出知识点,进而讲解这些知识点的产生过程,以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从学生反映的学习感受看,他们对此是欢迎的。在讨论的时候不设过多的限制条件,只要求学生的发言和本次讨论的内容相关即可。从学生的讨论情况看,他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在讨论一些人类疾患与遗传时,他们提出了现在还没有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在讨论遗传与生物圈时,他们提到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之类较大的哲学问题。每次讨论时都很热烈,到下课时都还显得意犹未尽。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思维活跃。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以知识的名义有意无意地限制这些活跃的思维,而是应该对此进行保护,使之能一直活跃下去。
  这门课总体上说达到了最初设定的这两个教学目的,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不足之一是对如何鉴别所获知识的真伪强调不够。这门课一开始着重强调如何从多渠道获取知识。而今天信息来源太多,尤其是互联网上就有关于某个话题的巨量信息,显然其中有些是不真实的。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还准备不足,面对巨量的信息,没有合适的取舍标准。如在讨论转基因的话题时,似乎反对的和支持的双方都可以从网上或其他一些媒体上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但是有些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如一些同学提出的反对转基因的观点认为,转入植物的基因被人吃下后会整合到人的基因上去,从而影响人类自己的基因;也有认为只有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转基因作物不是自然的,因此对人类不利……似乎不同的观点都能找到支持的依据。显然这和学生不知道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取舍有关。
  主要不足之二是课程的组织进行形式还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每个班有30人,平均分为10组进行。第一次上课后就通过自由组合,完成了分组。这个分组持续到课程结束。部分学生刚从高中过来,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获取知识,不习惯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也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造成了有些小组每次完成任务都是同样的一个人或两个人在积极参与,影响了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学生的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有一个不足涉及学时的分配。由于这是一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全新的课程,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如何分配学时,我们没有经验,因此我们按1∶1进行分配。在实践中发现,讲授太多,而大家讨论还意犹未尽。
  三、对“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下一步教学实践的改进构想
  获取知识重要,获取正确的知识更重要。我们开设这门课时,最初忽略了帮助学生如何从巨量的信息中获取正确信息。目前互联网给大家提供了巨量信息,但其中有大量的信息是没用的、错误的。所以必须要具有判别信息正确与否的能力。判别信息正确与否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知识支撑。但是单有基础知识支撑还不足以判明是非。例如,具有中学毕业水平的人都知道“能量守恒”,但是关于“水变油”之类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因此在下一步,我们的教学目的要增加帮助学生如何从海量的信息获取正确信息的内容。以一些实际案例讲解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判断信息的正确与否。要让学生知道,判别信息的正确与否首先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做后盾,因此接下来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对他们以后知识的自我更新至关重要。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将调整讲授与讨论的课时分配,改进分组组织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总之这门课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生事物,需要依据实践结果不断改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相信通过不断改进,这门课会成为学生欢迎的,能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喻凯,黄新河,李萍.本科新生研讨课《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7(2):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6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