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与国间的激烈竞争中,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广泛需求,这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创新型人才质量不高与数量不足的问题。文章在明确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關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7年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大跨度桥梁振动”
  [作者简介]邹云峰(1984—),男,湖南邵阳人,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严 磊(1988—),男,湖南岳阳人,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204-03 [收稿日期] 2020-02-11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世界各国都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这也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当前的背景下,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标准
  所谓创新型人才,即在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能够通过创新实践获得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推动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质,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广博的知识基础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基础。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也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活动。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由前人在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尽快找到创新的方向与实现方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边缘学科与边缘理论不断出现,仅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很难符合未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掌握多门知识与经验的人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能够发现问题并积极探寻的心理取向。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求异思维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新型人才善于调动自己丰富且立体的知识与经验,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与思路,对待已有的知识与理论时,能够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而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开辟新的认识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坚韧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能够使个人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心理与行为的自我调节来克服遇到的困难。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结果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坚韧意志力的支撑,使创新活动坚持下来,同时推动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学生管理缺乏灵活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依旧沿用传统的方式,灵活性较差,学生无法参与其中,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积极改革教育管理方式,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管理的权利,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以落实,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在个性、兴趣方面的发展,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的灵活管理机制,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当下许多高校教师依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只能为学生传授有限的知识,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却无法成为知识的探寻者,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仅仅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往往只是对所授知识的巩固,重复性内容较多,鲜有综合性及探究性的题目。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思考惰性,不愿深入探索与钻研,从而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专业课方面。专业课虽然是作为重点课程进行设置,专业性较强,但综合性较弱,无法适应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另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性大于应用性。当今时代,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无法满足其日后工作的需要。学校应重点对应用方面的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其日后工作中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3]。
  (四)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就当前高校的教师招聘情况来看,所聘用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对口、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生,对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较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时只能单纯对知识进行传授与讲解,无法与一线的实践经验相联系,从而落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高等教育中的不同方面。但问题仅仅是表象,我们还需要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究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成绩突出、素质较高的学生,并没有深入研究创新人才的相关理论,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也表现得较为被动。就已有的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来看,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的探讨,而关于培养方法、培养模式等具体层面的研究较少。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采用恰当的培养方式,专业改革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研究。
  (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
  我国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也成为阻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教师与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模式,要想改变必然困难重重。因此,学校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教师为突破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发挥出来,从而加快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速度。
  (三)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高校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当前,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弱,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定型,教师们都已习惯于这种固化的教育模式,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运用已是“得心应手”,因此,他们很难改变这种方式。虽然教师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也深知这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改变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这种探索不仅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第二,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这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所取得的结果还具有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利益。教师在这种利益的权衡下,往往会放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丧失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而学校一方却很少有针对此方面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只侧重于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考核。一张试卷就决定了学生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虽然目前有些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也纳入了考查范围,但平时表现的考核打分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并没有什么具体标准,教师往往只是通过对出勤率及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进行评分,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因此,需要探索更为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不能只将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判断依据,而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例如,平时的作业情况、课堂的表现情况、课后的实验(实践)情况等。学生能够在这种形式多样的评价中,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拓寬知识视野,同时学生们求知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众多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质量。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针对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对症下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想要加快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缺乏创新能力,这也反映出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即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加快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兴趣引导、目标引领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针对性[4]。学生通过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树立起创新的思维与意识,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开放式创新成了创新的主要趋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广泛吸收与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利用好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同时,高校还可以在学生中设立专项课题,推进传统传授式的学习方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精神与能力施展的平台。
  (三)改革教学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要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支持与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5]。一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事项要弱化行政管理,并建立相关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改革高校的评价制度,设置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营造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
  文化是影响人精神的重要力量。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与道德的培养。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创新文化融入其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创新、学会创新。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探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都无法达到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全面改革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赵锴,袁晓玲,岳真.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分析及中国特色创意阶层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6-9.
  [2]杨光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1):17-18+26.
  [3]田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 (19):120-121.
  [4]柴若冰,张楠楠,任艳青.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用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2):117- 120.
  [5]张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9,32(01):103-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8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