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共情陪伴,守护幼儿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传玲

  【摘要】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固然重要,但幼儿期更需关注的是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这是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适应社会,学会生活、交往和合作的必备能力。共情陪伴不但可以提升教师及家长有效感知幼儿心理状况,而且能够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去获得处理及解决矛盾的方法,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行为;促进教师、家长及幼儿的共情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和同伴、他人交往,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社会能力 共情陪伴 心理健康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因此,幼儿园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幼儿的各方面、各领域的教育,还需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才是幼儿素养培养的关键,在幼儿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一、共情的概述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它作为一种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态度和能力,表现为关注、理解和尊重,直接影响到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共情心理的核心在于同理心,教师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教师能够从差异化的角度思考教育方法,贴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给幼儿恰当的温暖,这会有助于幼儿产生积极情绪。共情还强调所有的情绪都是自然、真实的,都应该被接纳,教师要会调节幼儿的负面心理,能够感同身受地引导幼儿,促使他们可以朝着积极的健康方向发展。
  二、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3-6岁是幼儿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这个关键成长阶段,儿童不仅要在智力上获得发展,更需要教育者帮助他们在情绪情感方面收获经验和提升能力。教育者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幼儿期是人格、心理和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长和教师的陪伴显得至关重要。
  1.教师存在“独裁”的倾向
  在多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会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讲故事、做手工等。虽然这也是幼儿教学活动的必要措施,但是一些教师过于重视流程化的一日环节的教学模式,轻视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意愿,以及在一日活动安排中,设置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过少或过于零散,不能深入学习和游戏。这就会让幼儿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失去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良好机会。
  2.教师存在“统一化”的管理
  每个幼儿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需要教师能够贴近实际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引导每个幼儿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将各项活动和环节看作任务,会采用统一化的管理方法,用集体教学代替游戏活动。缺少自主游戏环节,减少自主游戏时间和区域活动,这就会直接导致幼儿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共情陪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能够从个性化的角度看待幼儿教学,对不同性格的幼儿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并且对幼儿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1.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南》要求每个教师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在课堂中体现出幼儿的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整教育策略。首先,教师要摆脱“自我中心”的传统观念。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能够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展开。课堂生成的相关活动主题,既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又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在开展保教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适时地参与并带动幼儿参与活动,鼓励幼儿能够主动地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这样就会增强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感,从而可以慢慢地培养幼儿自主性。
  比如,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有些幼儿性格较为腼腆,不敢尝试与挑战。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手势等动作来表达,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幼儿尝试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理解你的感觉,我们可以一起来试一试,或者找个小伙伴一起来试一试吧l”随后教师可以挑选出班级内较为活泼的幼儿,让其带领性格腼腆的幼儿参与活动。渐渐地逐步消除幼儿的心理隔阂,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这样共情陪伴的方式下,能够贴近幼儿的性格特点,对其作出适当的教育引导,促使幼儿能够感受到充分地尊重,有利于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从差异化角度共情陪伴幼儿
  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每个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有些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幼儿,性格显得较为阳光、积极、开放,易于同其他幼儿融为一体。有些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幼儿,表现出内向、腼腆、封闭及暴躁的性格特点。遇到这种问题,教师不能“统一而论”,需要从差异化的角度去共情陪伴幼儿,在认真观察、倾听孩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说”和“做”。
  大班建构区,文静的畅畅在玩建构游乐场的游戏。刚刚建好的卡丁车场,就被奔跑的皮皮破坏了,畅畅很生气。老师看到了畅畅生气的表情,也了解了生气的原因,此时就可以用语言把听到和看到的表达出来一“畅畅,老师好像看到你很生气,因为刚才皮皮破坏了你的游乐场,是这样吗?”此时,教师用了假设性语气而非肯定的语气来表达,是因为老师的观察和判断对与不对,是真生气,还是仅仅有点不高兴,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并表达出来。教师的共情表达仅仅是传达教师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以及对孩子情绪背后原因的理解,而不是对人进行评价和贴标签。
  而面对皮皮,老师不能批评孩子,而是先安抚孩子紧张的情绪,之后再告诉皮皮,畅畅付出了很长的时间搭建的游乐场,却被损坏了,很伤心。等孩子意识到失误后的结果可以弥补的时候,老师再引导其找出解决办法:可以与畅畅一起再次搭建共同的游乐场。此时,共情孩子的言语要细致而具体,不能毫无所指地说“我理解你”“我能明白你的心情”等等。教師还可以借助友善的眼神、拥抱等动作来表达和沟通,有时非言语的“做”比“说”更有力量。
  另一方面,在面对情绪管理和认知较差的幼儿时,可以从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着手。当在幼儿园时,教师需要主动地观察幼儿,与其建立深层次的信任感,然后与幼儿交流内心的想法,这会让教师“知其所以然”。最后,可以展开适当的共情教育策略。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共情陪伴主题课程、阅读共情绘本、进行共情游戏等形式。在实践中通过模仿、学习、体验,感受如何通过共情陪伴的方式更有效地和幼儿进行互动。
  另外,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需要从差异化的角度展开评价。当面对心理认知发展较好的幼儿时,可以说:“小宇,你真能干!我们看好你哦”当面对社会性能力发展较差的幼儿时,可以说:“小飞,不要放弃哦,我们和你一起做,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这样就会给幼儿充足的自信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和家庭的温暖,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正如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共情陪伴,与幼儿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给幼儿充足的自信心,尊重、认可和接纳幼儿。在共情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共情意识,这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路上,更好地守护幼儿心理健康,让孩子活出“自己”,这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幼儿教师和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3014.htm